大洋彼岸,舟山游子吟唱乡愁 他要做中西方诗歌的桥

2013年,加拿大华裔诗人枫舟的第一本英文诗集“By
记者辗转联系上枫舟。枫舟本人文质彬彬,很是绅士。我们从“By
海的赤子,在大洋彼岸守望诗歌
30年前,时读高中的枫舟意气风发,他站在岛城最高峰上,全岛尽收眼底:狭窄的马路、破旧的街景、稀稀落落的行人,这座岛是那么小那么静那么偏。“难道这就是我的未来?
1980年,枫舟离开舟山,去武汉上大学。大海孕育的诗性悄悄滋长,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他写了300多首“青春岁月的诗”。
10年后,他获得奖学金,远渡重洋赴美留学。
1995年,枫舟定居加拿大多伦多。为生计奔忙的他,诗歌创作一度搁浅。
故乡,在寻梦中渐行渐远。
2007年,再次执笔写诗,一行行诗就是他的乡愁,落款“枫舟”——身处枫叶之国,心系海中之舟。
皮包里的青蛙,在故乡与他乡之间
当青春典当给美元,母亲归了青陵,寻梦人乍一回首,“回望来处,失了故乡,到不了他乡。
枫舟成了精神上的流浪人,在故乡和他乡间,深情吟唱着过去和未来。
半年前他出版的诗集《枫舟之诗》里,有太多的诗是关于大海:海边四季、那岛那风那片光、海天的启示、海边的守望者、海边一生。“千步沙还是一千步,
他化身为一只皮包里的青蛙,思念稻田水洼上的清风月光,思念往昔快乐的玩伴。“正走向何方?能否回归故乡?
再回故里,青丝已成白发。他与舟山诗人白马对坐谈诗,在舟山诗坛吟诵他的乡愁。
在白马心中,枫舟是一个守望诗歌的赤子,是一位心系故乡的赤子。
他要做中西诗歌间的桥
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诗歌似乎日渐式微,不少人叹曰:诗人已死。
但是,枫舟相信诗歌是活着的、能有所作为的。
在枫舟看来,限于汉语之特殊性,中国古典诗词之美难以被翻译出来,新诗的产生打破了这一桎梏。自此,汉语诗歌有了与外语诗歌进行等量级较量的可能。枫舟坚信,终有一天,中国诗歌将在西方流行,中国诗人会在诗艺上超越西方诗人。
他认为,倘若世界诗歌还有希望,应在中国——这个孕育了唐诗宋词、有着浓郁诗词文化气息的国度。
枫舟从骨子里迷恋中华诗词文化,他认为在审美方面,唐诗宋词应属世界诗歌的巅峰。他力挺庞德的中国诗歌意象学,并将其扩展为“造境”——用文字构筑一个时间之外的空间,里面可以有无数个意象。枫舟自己的诗作更是极力印证这一诗歌理论,从造境开始,到造境结束,“在美学范畴,对西人来说,我是个中西文化之间的桥梁。
但他毕竟在加拿大生活了20余年,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润,在思维方式上更接近西方人。他的诗作尤重对爱的情怀与人性的光辉的吟唱,写激情写生命,用自己的诗作使人间嗨起来。“在人道精神方面,对大陆读者来说,我是个中西文化之间的桥梁。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枫舟欲以中西合璧的更现代的诗风,促成新诗大师诞生之日的提前到来。
他将华语诗歌推向世界
2010年6月,枫舟在多伦多创办《海外诗刊》。
这是一份特立独行的诗刊。
互联网时代,传统诗刊日渐衰落,发行量每况愈下,读者群随之锐减。向死而生,枫舟以其独特而敏锐的视角,从中看到了诗歌新生的机会。
枫舟在新浪、腾讯开了《海外诗刊》博客,构建了7个“诗刊”新浪微群,还在加拿大最大的中文网《万维读者》和美国最大的社交网Facebook建了网页,海内外的华语诗人加入微群、关注博客即可发表诗作。
这是一份非营利性诗刊。
《海外诗刊》由枫舟独资创办,由十几位海内外诗人担任义工编委,百分百“为诗人服务”。每天读稿审稿,每两星期推出入选诗人,年底从诗刊年度精选华语诗人中评选出“年度男诗人”和“年度女诗人”。
如今,《海外诗刊》已有了一大批拥趸。“诗刊”微群有四万余名会员,已通过网络、纸刊向世界诗坛推介了数百名有个性、有风格、有创造力的华语诗人——他们中有50后,也不乏90后,他们来自欧美大都市,也来自内陆小县城……
因《海外诗刊》与祖国大陆远隔重洋,又特立独行,故可不受任何江湖和流派的影响,得以保持超脱、独立和公正。枫舟希望通过它,以海外的视角、以局外人的眼光为华语诗人搭建一个T型台,让海内外诗友了解当代华语诗人的诗心、诗艺和诗才,从而达成他弘扬中华诗词文化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