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新袄袄,靓丽的都是心情
唐兰
随着岁月的流逝,矮房变高楼,弄堂成了川流不息的大马路,旧时的年味,或许只有在记忆中寻找了。
过年穿新袄袄、洗过年澡、剃过年头的传统习惯,在舟山90后这一代开始慢慢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但对那些有过经历的舟山人来说,因为过年可以穿戴一新,做“自己的大明星”,“那些年的春节”记忆依旧温暖而深刻。

陈红芬
在过去,过年穿新衣是大事
1963年出生在浙江余杭的舟山人钱国珍,说起上世纪70年代初在老家农村的过年记忆,有点激动。
一双新鞋,一双新袜是那时余杭过年的标配。钱国珍记得八九岁时,过年,妈妈会用浆糊把旧衣服剪下的布料,一层层一块块粘起来,再用麻绳一针针一圈圈纳起的鞋底,缝成一双鞋。这样的鞋子,一年只能穿上一次。鞋子自然也分手艺和样式,手巧的妈妈会让孩子在走亲戚时特别荣光。“年三十,吃好团圆饭,洗好脚,穿上新鞋,就挨家挨户去串门。“我的妈妈手艺不算好,鞋子做的有些粗,但那时就觉得只要是妈妈做的鞋,就穿得温馨。
在上世纪70年代的余杭,新衣服一年只能做上一套,兄弟姐妹里只有老大才有得穿,“那时候家里的衣服,由老大穿上,穿到长个子再传给老二,老二继续往下传,直到衣服破旧再用来做鞋。
相比余杭农村,那时候定海城关镇的日子要好过得多。比钱国珍小几岁的陈红芬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舟山人一年给孩子做2套衣服。城里的人家还会把裁缝叫到家里,一天一工2块钱,还给裁缝包饭,那时候的工资也就是十几件衣服的钱。“为了过年,即使经济条件不宽裕的人家,父母也会向单位的工会预支点钱,专门用于过年请裁缝做衣服。
到后来就去“一百”扯布,送去裁缝店,在过年前一个月,张罗着给家里的男人做件笔挺的中山装,女的做件呢大衣,孩子做件灯芯绒罩衫,“对那时的我们来说,新年穿新衣,还真不是小事。
过年时,那热气腾腾的浴室
同是1963年出生的赵华,是个老底子舟山人。从上世纪60年代上小学开始,每到腊月的廿八、廿九或者年三十,她总会去舟山那几家老浴室报个到。
当时定海城关镇最有名的就是南珍菜场附近的舟山浴室,华侨饭店附近的陆军浴室,和东海路的海军浴室,这些国营的浴室多已不在,只剩下了海军浴室。但是关于过年洗浴的记忆却已经沉淀了。
快过年了,赵华就喜欢跟在姐姐身后,带着一袋子的衣服和香皂,去舟山浴室排队。“年前那几天,浴室里外都是人,好些个排队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
在大通间里光着身子洗澡,互相一览无余,头一年去还会害羞,到后来也就习惯了。浴室洗澡热气腾腾的,热水冲起来舒服,打在背上像在按摩。洗完澡又在带有小柜子的大通间里换衣服,穿上衣服走出浴室,就算冷风吹来,也一点不觉得冷。
上世纪70年代之后,浴室慢慢变得高级,男浴室里还有国营单位的人专门为男人们搓背。到了工作后的80年代,家里有了煤气瓶,就慢慢开始在家洗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还保留着过年穿新衣服一定要洗澡的习惯。一到过年的时候,赵华就会和开饭店或者招待所的熟人打声招呼,常常一家人跑去“房间”里免费“蹭浴”,一个进去另一个还能在外面看看电视,这样的情况一致持续到90年代。
过了90年代之后,家里的浴室都齐备起来,还有了从日本买回来的取暖器,再后来装上了浴霸,冬天洗澡也就不会冷了。
现在,虽然还是会想着穿新衣服,洗个澡,但是洗澡再也不是奢侈的事情。浴室也演变成了能带来SPA、桑拿、按摩等各种休闲享受的场所。

陈彦羲
过年理发从习俗变时尚
对90年代前后出生的陈彦羲来说,过年已经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性的文化了。过年对这代物质条件充裕的人来说,最值得期待的事除了假期,还是假期。春节的年味虽然在慢慢减退,但随着年纪的增长,陈彦羲对待春节的态度却反而产生了一些“逆转”。
小时候小陈的爸妈不曾要求他要有的过年习惯,他却自己给拾了起来。比如,过年前理个发,寓意“从头开始”。近几年养成的这个习惯倒不是出于家庭的传统,最初是为了满足他个人对外表的要求。在过年之前,理个清爽的发型,挥去三千烦恼丝,精精神神地走出理发店的感觉很好。
因为好奇,就过年为什么理发的问题,陈彦羲也问过理发师。理发师说,舟山的年轻人很多不在意这样的习俗,但年纪大些的人,和比较传统的家庭都认为春节前理个新发型,能把过去一年的晦气全部剪掉,理过发之后,可以用全新的面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过年理发的最佳时间是年前一周,因为理发之后的五六天头发生长最自然。
“剃过年头”是父辈沿袭下来的风俗,本身寓意美好,再加上近年来美发形式的丰富,还迎合了追求时尚生活的年轻人的口味,所以有不少人趁着年前去理个发,给了一个让自己更漂亮的理由。这不,编辑部的哆妈,已经给儿子A哆理了个新年头,而她自己也打算去剪个头发,吃年夜饭前还得再去美发厅吹个新造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