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妆馆”里的朱砂红 浙东渔民嫁女的独家记忆

黄俊
红妆于我,并不陌生。在老家绍兴一带,祖辈结婚,除了那坛子女儿红,大到婚床、红橱、红箱,小到子孙桶、米桶、女红等,至今,外婆、母亲都还保留着自己当年结婚时添置的部分“红妆”。
那些都是很有年代感的东西。流线单纯朴实无华的红橱如俊朗的宁绍男子,轻盈流畅的小提桶好比婀娜多姿的宁绍女子,即使制作的选材并不是红木、黄花梨等上好的硬木,但精致的手工制造、火红的喜庆涂染和美好的吉祥寓意赋予了它们再现江南民俗的使命。
这些器具单独散落在民间时,只是一件件值得个人回忆的物件,可当有心人把它们聚集在一起时,便化作一个特别的门类,成了民俗的“活化石”,记载着明清以后江南宁绍地区的风俗习惯、婚嫁传统。
宁波宁海有个远近闻名的“十里红妆”民俗博物馆,如今,舟山也有个“红妆馆”,藏在临城步行街之上。
提前退休干部李国良,8年来,一直在做“十里红妆”的有心人。如今,已成为我市唯一专项收藏“十里红妆”的民间藏家。两百多种类的藏品,让他的“清逸轩”红妆展区不断充实,展区里的绝大多数藏品来自于舟山本地,有着一代浙东沿海渔民嫁女的独家记忆。
当年的“十里红妆”到底有些啥?
花轿招展,铜乐齐鸣,爆竹震天,一杠杠红橱红桌红椅子,一担担红桶红盆红箱子,一张张合不拢的笑脸,一队队身穿红衣红裤的迎亲人群,从娘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蜿蜒数里,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家产的富足……这大概就是浙东地区大户人家嫁女儿的盛况,俗称“十里红妆”(瞧,中国民间婚嫁从来不缺想象,不走寻常路)。
那么,如此“高大上”的嫁妆系列到底有些啥?去李国良的“十里红妆”展区看看,你就能找到答案。
由于场地限制,展区只能陈列明清、民国时期器物200多件,青砖的背景墙装饰和红妆家具相互映衬,仿佛瞬间让人遁入江南人家。这些红妆家具习惯上分为内房家伙和外房家伙。如千工床、房前桌、红橱、床前橱、衣架、春凳、马桶、子孙桶、梳妆台之类放在内室的,都属内房家伙;画桌、琴桌、八仙桌、圈椅等是外房家伙。从功能上来讲,可分为生活起居、日用小木器、女工用品三大部分。
李国良收藏的红妆家具制作年代多为清朝,少数迟至民国。木材并非珍贵的硬木,而是就地取材,主要有樟木、杉木、黄杨木等软木。这些木材大都具有切面光滑有光泽,加工性良好,干后不易变形,耐久性强,易于着胶、着色、上油漆等。
千工床、万工轿,红妆中的奢侈品
晚清民国时期,舟山亦盛行“十里红妆”,千工床、万工轿、錾刻铰链大橱、描金板箱、雕花提桶、果桶、狮子饭盂和压棚石雕、竹编幢篮等都是舟山过去红妆家具和器物的典型代表。
李国良说,当时嫁女的红妆家具,讲究的不仅仅是数量的多少,还讲究做工考究,鎏金工艺是否精致,用细节彰显大户人家的“脸面”。
花轿是十里红妆最重要的器物之一,因为花轿是新娘地位的最直接体现——明媒正娶(这也是宣示主权,小妾神马的都是浮云)。因此,能够坐在精美的花轿里,在十里红妆的簇拥下出嫁,也就成了一个女子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刻。
两年前,我曾有幸观摩了一次海岛的民俗婚礼,新娘子坐的正是一顶精美绝伦的现代版“万工轿”。这顶坚实精致的花轿是白泉的木匠师傅方汉忠根据记忆中花轿的模样花了几年时间用樟木制作的。轿身上各种浮雕和镂空的精美图案装饰,需要经过木工、漆工、雕工等数十道工序。方汉忠说自己的这顶花轿工艺和古时候的“万工轿”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俗话说“一世做人,半生在床”。“十里红妆”中,最奢华、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宁波的朱金千工床,豪华和精致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宁波人对木床的制作普遍都很讲究,普遍选用朱砂、黄金、青金石、水银、黛绿、琉璃、贝壳、生漆等名贵天然材料,朱金雕刻、黄杨木雕、镶嵌螺钿相结合,装饰题材大多来自古典名著、民间故事、戏曲人物等,表达了多子多福、喜庆吉祥的美好愿望。
希望朱砂红能一直传承下去
红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婚俗中约定俗成的喜色。
走进李国良位于二楼的“十里红妆”展区,迎面而来的便是这些用天然朱砂涂染的家具汇聚成一片鲜红,那红色娇艳欲滴,摄人心魄,艳丽得闺阁小姐出嫁时的那一抹红唇一般。
这些红妆家具和器物主要由天然矿物朱砂和黄金为主的材质装饰,集中了雕刻、堆塑、描金、勾漆、填彩等工艺手段,也包含了小木作、雕作、漆作、桶作、竹作、石雕等民间匠作,绚丽华美的朱金色彩,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色。
李国良说,古时有种说法叫“三两黄金一两朱砂”,如此说来,“十里红妆”便是绝对高调的奢华,“朱砂红”大抵是当年土豪情有独钟的色彩。
对“十里红妆”民俗的使命感,让李国良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红妆专项收藏,展区里的所有藏品只供参观,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展览馆也能成为大家关注红妆认识民俗的基地,希望舟山海岛特色的“十里红妆”能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的新亮点。
延伸阅读:
“十里红妆”风俗的来源众说纷纭。
民间有这样的一段传说:南宋初年,登基不久的宋高宗在金兵追击下,亡命逃到宁绍平原一湖前,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幸得遇见一位浣纱村姑将他藏于水中,上覆白纱,方逃脱追杀。后来宋高宗传旨遍寻“救驾”村姑未果,无奈之下,下旨特许宁绍平原女子出嫁时可享有半副鸾驾,半副凤仪的特殊待遇,即乘坐四抬花轿,轿上可雕鸾画凤。传说是真是假,难以求证,但是新娘享有乘坐花轿和出嫁巡游仪式的权利保留了下来,慢慢演变成“十里红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