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尖一农妇想在过世后为世界作点贡献

刘一乐
当生命终止,你会选择哪种方式与这个世界告别?
是化成一盒骨灰?还是捐献器官把生命的余热延续到别人的身体里?或者用遗体捐献的方式为医学科研做贡献?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只关乎个人价值观,无所谓对与错。
普陀区朱家尖街道64岁的胡文雅老人,想过世后把遗体捐献给相关医院或学校,供科研或教学使用。近日,她在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她说:“这是我多年的心愿。
记者从普陀区红十字会获悉,胡文雅已经递交了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现在只需等待接收单位签出意见,老人即可获得遗体捐献卡。
据了解,今年以来,来普陀区红十字会签署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的志愿者已有10人,其中1例已经捐献成功。
捐献遗体是她多年心愿
胡文雅,穿着时尚,眉开眼笑,精神矍铄,言谈举止透着大家闺秀的风范。记者采访她时,她一个劲儿地说:“没什么好宣传的,又不是一件大事情。遗体捐献只是一种选择,不同方式而已。
与胡文雅交谈,你很难觉察她是个只读了三年书的农村大妈。
胡文雅家住朱家尖大洞岙,因历史种种原因,只读了3年书便辍学在家务农,但却甚爱看书,在务农和家务之余,总不忘看书读报。
“《舟山日报》在我小孩子读小学的时候就开始订了,30多年从没间断。”胡文雅说,“我家还订了《健康与保健》《民主与法制报》《生活与健康》《现代家庭报》《读者》等报刊杂志,得益于多看书、看报,视野开阔了,思想也前卫了。
在胡文雅的潜移默化下,一对子女也颇为优秀,儿子现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上班,女儿是普陀一名教师。孩子上学的时候,胡文雅跟他们讲“头脑清醒,品德端正”8个字;孩子工作以后,胡文雅又教他们“平安是福,知足常乐”8个字。“报纸上讲,目前捐献供教学和科研使用的遗体非常缺乏,我就想,活着没做过什么大事,死后就应该做点贡献,同时也方便家人,一举两得。
5年前,胡文雅就有了捐献遗体的想法,刚开始跟家里人聊起这事,遭到丈夫和孩子们的反对,他们总是说,太早了。以后再说了。
60岁后,胡文雅感觉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一年前,她做了甲状腺手术后,更加意识到,天有不测风云,人随时都可能会离开这个人世间。
今年,胡文雅再一次向家里人表达了捐献遗体的想法,“今年我决定了,你们不要反对。
老伴在她的影响下也欲捐献遗体
在农村,逝后入土为安的观念根深蒂固。
“自古以来都讲究入土为安,把遗体捐了,以后我们连个祭拜的地方都没有。”家人如是劝她。但胡文雅没有动摇。
“现在是新时代了,人要以新的眼光看待事物。人死了,遗体能用的,应该贡献出来。
在去遗体捐献申请签字的当天,胡文雅的老伴说他也要捐献遗体。胡文雅则跟他讲:“这个你一旦决定了是不能反悔的。万一人家说几句你动摇了,可白纸黑字写下是不能出尔反尔的。我捐献遗体只代表我个人,我不想说服你什么,但你如果一定也要捐献遗体,那一定要先想好。
采访时,胡文雅的老伴跟记者说:“捐献遗体是好事,我很赞同,也是她多年的心愿。我要向她看齐。
供教学和科研使用的遗体非常缺乏
“目前,供教学和科研使用的遗体非常缺乏。
“这个数字虽然不多,但近两年来,报名咨询登记的遗体捐献者在增加。
在教学及科研中,捐献的遗体可用于遗体解剖,在解剖过程中让学生现场观察,获得实践经验;也可结合遗体捐献者的病史,研究疾病。此外,遗体可做病理切片,保存下来当教学的直观模型等。
“她的思想道德境界非常高。
链接:离世到接受遗体不能超过24小时
捐献遗体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申请捐献。记者了解到,申请过程分为“领表、填表、送回”几个步骤,听起来不复杂,但过程并不省事。
捐献者首先要到县级红十字会领取
当志愿者离世后,捐献执行人需要协助完成捐献事宜。不少志愿者的捐献执行人都是直系亲属。“志愿者离世后,一些执行人或许因沉浸于悲痛中,无法及时办理这些手续,耽误了捐献时效。
龚青云介绍,死于国家规定的甲类或乙类传染病如艾滋病、梅毒、狂犬病等重大疾病者,不能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