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秘“九湖一山”

(2013-07-12 16:41:15)

云南藏区鲜为人知的“宝石”

荷员外

探秘“九湖一山”

    最后一天回到昆明休整,在翠湖边上“一丘田七号”客栈的顶楼上晒太阳。
    6月的昆明还不是很热。咖啡,茶,安静的音乐,大家摆弄着手头的相机,这次徒步的经历如同一张张照片翻过——那些隐藏在4000米高山中的湖泊群,那从云丛中跃出的傲视群山的雪山,那些并不为更多外人所知晓的秘境……


     九湖一山”地理名片
    “九湖一山”地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巴迪乡洛义村洛通社。洛通社是一个有42户人家、200余人的藏族山村,海拔2250米,附近有农布格其、念青卡瓦格博、贡益洛久、迪古扎马、扎格乌布五座神山,其中最高的农布格其海拔4500米。山上星罗棋布地撒落着许多高山湖泊,有九个规模较大的高山湖泊都有自己神奇优美的故事,九湖一山因此得名。
    九湖分别是:洛久楚那(黑湖)、麓那姓(月亮湖)、斜子措(野猫湖)、楚给(白湖)、易措古么(绿宝石湖)、伦那楚给(另一个白湖)、楚迷路(明亮的宝石湖)、楚刚(意为时有时无的湖——有时会消失无踪、有时又会突然出现)、扎灰楚那(意为脾气最怪的恶神,这是最为神秘的一个湖,村民说它是一条恶龙,无论在湖边大声地说话或是向湖中扔石头,天气都会顷刻间突变)。
  
探秘“九湖一山”
    行程
    Day1:各地到昆明会合。晚7点,在昆明西部汽车客运站乘卧铺车往维西县,共600多公里,需10多个小时(凌晨2至5时车辆按规定停车休息)。
    Day2:接近中午抵达维西县。午饭后,包小“面的”至巴迪乡经洛打至洛通,晚上住村民家里。
    Day3:开始徒步,至第一牧场(海拔3500米)过夜,适应海拔。
    Day4:至第二牧场(海拔4000米左右),探访白湖并折返,夜宿第二牧场。
    Day5:第二牧场以上活动,可见黑湖、绿宝石湖等。登顶农布格其,俯瞰众湖。当晚8点返回洛通。
    Day6:洛通包车至茨中(半小时车程),探访茨中教堂,夜宿茨中。
    Day7:从茨中包车返回维西(140公里),乘下午2点30分的卧铺车返回昆明。
    Day8:早晨抵达昆明。陆续返回各地。
    

    缘起
    “彩云指南”(网名,也是新浪微博名)是昆明一所高校的教师,所以被称为“老湿”。某一天,有人正在商量端午假期的去处,我心想老湿熟稔滇川地区,就请他“掌眼”网上看来的一条云南线路。
    老湿悠悠地发来一句:“有一个尚未开发的地方……”接着,“三江并流”、“九湖一山”,一个个词组迅速“脑补”成画面。在网上一搜,有用的资料很少,但有限的几张照片却让我惊鸿一瞥。“从2005年到现在,我已经去过7次,这次端午也带朋友去。 ”“带上我带上我! 
               

    洛通社
    此行共6人,其他4人分别是来自广东、安徽等地的“agli”(@vicsent)、“羊头”(@depersonalization)、“喜力”(@ah喜_力)和“杨杨”(@木易羊咩咩)。
    大家先到昆明会合,坐长途卧铺车经过一夜到达维西,然后包一辆面的沿澜沧江北上。几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了洛通——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子。九湖一山就位于村后那蜿蜒曲折山路所通往的群山之中。
    当地人纷纷跟彩云打起了招呼:“邱天(彩云的真实姓名)老师来了!邱天老师来了!”村里的孩子已经习惯旅行者的造访,看见我们,他们的表情腼腆多于新奇。
    彩云先找社长。他说,最初把这里介绍给外界的人,向社长建议:由社长分配村民轮流接待旅行者和担任向导,“有钱大家赚”,逐渐就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他虽然对这里很熟,也不会直接去某户人家联系住宿。
    社长正带着村民在村子底下的河边修水渠。几经联系,我们在退休民警何大叔家住了下来。“我第一次来这里,他家姑娘小学还没毕业,现在已经在乡里当小学老师了。”彩云说。
    同行的MM们看见有太阳能热水器,不禁欢呼起来。因为以前的资料写着“洗澡要去河里”。
    安顿好之后,彩云带我们参观村子,顺便去河边见社长。彩云见到社长时的握手显然是老友重逢型的,而干活的男男女女则纷纷掏出自带的水请我们喝。

探秘“九湖一山”       

    上山
    第二天,向导老陈和次仁带我们进山了。当天的行程基本上是穿越森林。我们先经过几个种着大片大黄和木香的“药材地”,海拔逐渐升高,森林逐渐稀薄,视野也渐渐开阔起来。彩云说,他最喜欢的风景在4000米以上,因为有了高度,就有了视野。而那里才是最精华的部分。
    大家当时显然感受不了老湿口中的“精华”,看到一簇簇高山杜鹃要拍照,过独木桥要拍照,路过大片的野花地要拍照,到哪座山中有点云雾也要拍照……
    就这样走走停停,当天下午,我们到达第一牧场——一个快到森林边缘,有好几处窝棚的地方。“要知道主人在没在很简单,只要看窝棚上有没有飘出那么点炊烟,有人的话基本上一天都生着火。”彩云说。
               

    牧民中隆
    我们走进牧民中隆的窝棚。
    “大家喝点牛奶!”中隆把当天挤的牛奶放到火上加热,涨的时候就从火上拿下来,然后再放到火上去,这样反复三次才可以喝。
    “小孩放假有没有回来?养的牛又多了几头吧?”彩云跟中隆很熟。中隆的小孩叫达巴德勒,彩云已资助了他3年。去年,达巴德勒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成为全乡第一个大学生。
    早上6时和下午6时是牧民的挤奶时间。这里的母牛大多毛色黑亮。中隆先把牛角绑到窝棚柱子上,再把母牛两条后腿捆在一起,然后开始挤奶。挤完一头,他从腰间的包囊中掏出一把粗盐“犒劳”母牛,然后换下一头。
    阳光从窝棚顶上的缝隙中射进来,把一块酥油照得通亮。中隆拎着一桶牛奶进来,开始打奶。新鲜的牛奶汇集到半人高的打奶桶中,中隆用一个带孔的盖子对牛奶进行上下搅拌。中隆说,经过上千次搅拌后,牛奶会出现分层,最上边漂浮的一层打捞出来再团成一团就是酥油;剩下的液体放到大锅里加热,会凝结成类似酸奶的块状物——奶渣。把奶渣捞出来沥干,再揉碎了摊放在竹箅子上挂在火塘上烘干,就可以长期存放。最后剩下的酸奶水则用来喂牛。
   
探秘“九湖一山”
探秘“九湖一山”        

    白湖
    在饱受跳蚤一夜的袭击后,我们向更高的第二牧场进发。
    山峦叠嶂,我们每爬上一个垭口,就会发现有一座更高的山从后面露了出来。当我们登上一个大丛怒放高山杜鹃的山坡,发现一大片遍地是小黄花的平地,第二牧场到了。
    第二牧场只有一个窝棚。吃过午饭,又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了此行的第一个湖——白湖。九湖一山,从这里开始一点点展露。
    刚到湖边,仿佛置身于一个完全对称的异形世界,头顶是蓝天白云青山,脚下是青山白云蓝天。向导躺在湖边休息,时间如同凝固。不一会,起风了,从湖心开始,镜面般的湖水一点点皱起来。没等后面赶到的朋友掏出相机,湖里的另一个空间已完全模糊。
    我们回第二牧场过夜。半路上,向导指着远处一片密林说,扎灰楚那就在那下面,只有极少数村民到达过那里。
      
探秘“九湖一山”  

      探秘“九湖一山”       

     登顶
    “快起来拍照啊! ”一阵呼叫声打破了第二牧场宁静的早晨。我钻出帐篷,牧场还被一层雾气笼罩着,远处的景色却让我清醒:群山之上是云带,卡瓦博格——梅里雪山的主峰,傲然矗立在云层之上。90公里外的这座神山,带给我们毫无遮挡的震撼。
    这天最艰苦。我们将登顶农布格其,然后要在天黑前赶回洛通。
    森林在我们脚下很远的地方,灌木也逐渐褪尽。包围我们的是大片裸露的山岩和碎石,偶尔还覆盖着更加低矮的植被,点缀着一些铃铛模样的红花。一片片尚未融尽的积雪,越来越多。
    在通往山顶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心形的洛久楚那和五边形的易措古么,也看清楚了陡峭的、光秃秃的、挂着巨大的滑坡痕迹的农布格其。
    向导次仁、彩云和我,在这最后的几百米以“之”字形攀爬而上。其实离山顶几十米的时候,我几乎也失去了再往上爬的勇气。
    可我最终还是站到了最高处。
    远眺四周,斑斓而苍茫。最远处可以看见梅里雪山、白马雪山和碧罗雪山;近处,一个个散落在群山间的高山湖,像一颗颗宝石。在山顶可以看见7个较大的湖,彩云一一指给我看,除了已见过的洛久楚那和易措古么,麓那姓果然如一轮弯月,最小的斜子措透出水底的土黄色,有的湖边还有几片积雪……
               

    老湿的秘密
    下山基本上就是赶路的节奏了。当晚8时,我们终于下撤到能通拖拉机的地方,一辆早已候着的农用车把我们接回村子。
    何大叔夫妇张罗了一桌菜,等着和我们一块吃。中隆的妻子给彩云送来一大袋核桃。这几天,我们看到了宁静而美丽的风景,也感受到了当地人的淳朴和善良。
    彩云说,村里人十分珍惜这里的环境,有人要来开矿都拒绝了。他们对于搞九湖一山生态旅游的概念,就是住农家、请当地人做向导。“说实话,我其实并不太愿意把这个地方介绍给别人。我一直把洛通当作了自己的秘密花园,每年带几个朋友来转一下。”“可是每次老乡们问我,‘邱老师,你说我们这里以后有没有希望? ’面对他们的殷切期待,我那点小小的自私总是会受到一阵阵敲打。”“因为之前看见的商业开发已经毁了太多原本淳朴漂亮的地方。如果因为开发而避免不了破坏,那我只能希望破坏来得晚些,再晚一些。”
               

    轮回
    翌日,我们告别了洛通。小“面的”出村时顺道捎上了一个路人。这位60多岁的老人,很精神。他絮叨着:他是从德钦的雨崩来的,洛通是他老婆的娘家,他在这边照顾生病的老婆……
    看到我们旅行者的模样,他又说很多去雨崩的旅行者都住过他家,他叫阿茸老师。听到这个名字,彩云发出了一声惊叹!
    几十年前,洛通的一个姑娘远嫁给梅里雪山脚下雨崩上村的一名小学老师。多年之后,夫妻俩说到了高山湖,已是中年妇女的她说:“高山湖,我们那边山上很多。”已快退休的小学老师就因为这句话,在2005年走进了洛通深处的秘境。当年8月,他又自己出钱,请了四川、广东的几名旅行者前去探访,其中有一人回来后在“磨房”(国内最大的户外运动和自助旅行网站之一)发了个帖子。彩云看到了那个帖子,那年10月,他成为第三批走进九湖一山的外人。
    那个最初把九湖一山带给外界的人,就是眼前这个老人——阿茸老师。
    面包车摇晃着爬行在崎岖的山路之中,彩云和阿茸老师继续用我听不太清楚的“滇普”交谈着。 8年时间,仿佛画了一个圆,把两个改变了洛通、又因洛通而改变的男人,带到了一起。
    阳光很烈,照得四处都有点晃眼,我一时间有些恍惚了。
      
探秘“九湖一山”

    行者自画像
    荷员外
    本地记者。见惯了海岛风光,偏爱大陆的崇山峻岭。喜欢去人少的地方,享受用脚步丈量大地时的流汗,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快哉快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