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节访记者

(2012-11-09 10:28:49)
标签:

文化

   很多人对记者充满好奇,觉得他们生活节奏快,交游广阔,是信息、潮流的敏锐感知者。其实记者是很辛苦的职业,我所熟悉的很多记者常常最大的奢望就是休息日能美美地睡个懒觉。
    记者也是普通人,除了工作,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业余爱好。11月8日是我国第十三个记者节,在这个特别的节日,本刊特别推出“访记者”主题报道,和读者一起走进记者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舟山交通电台主持人欣婷
                    行走,去遇见各种未知
                                                 庄列毅

    欣婷正在拉萨,跟她的交流通过时有时无的手机短信和她的微博。这个行走在路上的姑娘,代表了时下年轻人的一种思想潮流——去旅行,看看这个世界,去旅行,遇见各种未知。
    联系到欣婷的时候,她已经出发两个多月了。当时她正在格尔木打着点滴,看她的意思是想经拉萨取道尼泊尔。两个多月的旅程,她像唐僧西行似的一点点走过艰苦旅程。有人说,只有肉体或灵魂的痛苦,才能激发人寻找真正自我的潜能。看着欣婷的微博,我觉得她虽然肉体痛苦,灵魂却是快乐的。
    现在去旅行的人很多,但要用半年时间,用自己的双脚如苦行僧般丈量土地的还是很少的。又有多少人愿意放弃一切,只为半年的艰苦旅行。
    欣婷说,一直以来,她心底都有一个蠢蠢欲动的“小魔鬼”,那就是出去旅行——看看世界各个角落。
    欣婷出生在嵊泗县一个偏远小岛上,小时候,总想着海那边到底是什么,总想着天空的另一端会有谁?这个“小魔鬼”在她心里成长,纠结了3个月,终于在今年7月28日从舟山出发,计划用半年时间游玩国内外。主要目的地是国内的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以及尼泊尔、印度、英国等国家。由于签证问题,她耽误了一个月,8月31日,坐上火车从上海出发,经辽宁铁岭,转车前往内蒙古海拉尔。
    背着登山包,欣婷就这样出发了。所坐的交通工具是汽车或者火车。晚上坐火车,发现身边有两大爷,实在没法安心睡,便傻傻地跑到餐车,一看果然有人睡。挺乐呵,后来发现要买40元的夜宵才能睡。在餐椅上只能以虾的姿势睡,早上一醒来看到窗外的景色变成了一大片一大片的戈壁滩和黄色的稻田。原来已到内蒙古境内。
    住得也很简单,大多是青年旅舍,非常便宜。她还钻在40元的旅馆里忍受感冒的痛苦。在这些旅舍里,常能碰见来自全国各地的旅行者。欣婷说,现在独自旅行的女生可真多啊,她们常常一见如故,如果同路还可以结伴而行,如果不同路便挥手告别,自己走向下一站。
    一路走一路行,风尘仆仆,却看见很多不一样的风景,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内心。
    从满洲里出发搭车前往恩和时,欣婷共搭了6辆车,其中有4辆是纯牧民车,有和她一样无比向往出去走走可一直没走的煤矿哥,有去海拉尔接客人的感觉像当官的一位大哥,还有一个人包车出来玩的兵哥哥,最后被一帮组团包车去恩和的驴友们给捡了,她不断感叹这世间好人真多。旅程的经历,让她自己也觉得满心美好。
    为了看青海湖的日出,从暖烘烘的被窝爬出来。天气好冷啊,温度都快零下了。可是当太阳那温暖的光线破出云晓之时,那种美丽让人觉得一切都值得。欣婷说,也许,起来看日出的意义便是,希望、美好和善良。
    到了敦煌,她有点害怕,在内蒙古的时候有勇气,一点都不怕。一个人背着包搭车,也不管晚上会不会有地方睡,就这么走着了。
    乘坐从乌鲁木齐前往布尔津的夜车大巴,让欣婷感到很痛苦,她也是第一次坐这种卧铺汽车,各种味道让她有种恶心的感觉,空间狭小,乘客真心遭罪啊。当时只希望第二天的布尔津、第三天的喀纳斯湖能让她觉得值得走这一趟,只能自己劝自己:好吧,吃得苦中苦,方能看景中景。
    晚上7时,欣婷和一帮驴友打着电筒,就着满车的臭脚丫子味吃鸭脖啃鸭架,辣得滋滋照吃大枣葡萄,喝雪碧,大声说,大声笑,像群疯子,完全无视其他人羡慕嫉妒恨的眼光。苦的旅程在这里变成美好的回忆。结果司机说半夜2点到5点是不能开车的,于是伴随着吱嘎一声的停车声,她的噩梦便开始了。欣婷说,隆隆的开车声可以掩盖所有一切稀奇古怪的声音和不适的味道,如今这3小时可让她度时如年,回想起刚才和一帮人吃进去的鸭脖子鸭架子她突然觉得好恶心,她苦着脸说:“我这辈子再也不坐汽车卧铺了,我发誓。 
    她就这样往前行走着,去遇见各种未知的风景,认识那个未知的自己。

                     舟山网记者徐幸沁
          紧跟潮流的85后时尚女孩                                                   

                        记者  黄辉亮
    车门打开,一只穿着尖头铆钉高跟皮鞋的脚伸出车外,然后是闪亮但并不夸张的黑色皮裤,毛茸茸的黑色毛衣里面是一件散发着皮革亮光的黑色T恤,徐幸沁挽着一只棕色手袋,缓缓下车、关门,转身时看到我,微笑着朝我打招呼,她笑起来神似歌手蔡依林。
    舟山网演播厅,徐幸沁在平常采访别人的地方,接受了我的采访。在她看来,时尚是一件简单的事。担任主持人时,上镜、采访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不同风格的衣服;出去采访时,四处奔走,需要得体舒适的衣服。作为85后女生,徐幸沁紧跟着时尚潮流。
    记者身份练就了徐幸沁与任何人都能侃侃而谈的本领,虽看似活泼开朗,但她本性内敛,喜欢独处。幸好有网络,有淘宝,使得她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抓住潮流。淘宝多年,她已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淘宝店,上网买衣服直奔这几家店即可。作为老顾客,每次新款上架,淘宝店主都会主动通知她,想错过都难。
    徐幸沁追求新潮时尚,但是不盲从潮流,时兴的糖果色就从未入过她的眼。身上的服饰永远以自己最爱的黑白灰为主,“翻翻《瑞丽》,知道近期的流行元素就行,比如今年流行皮革、毛茸茸的毛衣、尖头铆钉皮鞋,我买衣服的时候就会特别注意这些元素。 
    因为多重身份需要随时转换,加之记者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徐幸沁索性把需要的衣服、鞋子都放在车里,让车子做随身衣柜,这样就不用为突然而来的任务而担心衣服无法与出席场合相配了。
    对徐幸沁而言,从容惬意的生活也是一种时尚。
    2009年,徐幸沁还是一名刚刚大四的学生,进报社当舟山网实习主持人。最初的一年,她白天想着新闻,夜里梦中还在找新闻。为了提高睡眠质量,她喜欢每晚喝杯红酒,在微醺中睡去。现在,她已是一位从容的主持人,再也不用借酒助眠了。闲暇时间,斟一杯酒,就着亲手做的美味烧烤,倒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平日里,徐幸沁喜欢宅在家里追美剧。隔三岔五地去健身房跑跑步、练练瑜伽,或者约上三五老友一起去茶室喝茶,去农家乐大快朵颐。如此快意人生,自然,时尚。


                           舟山日报记者庄启旻

                          十年“驴行”路,不停走下去

                                      记者  黄辉亮
    庄启旻的业余爱好很多,最投入的是“驴行”。
    2002年,大学毕业的庄启旻初进报社。那时,舟山有个“二楼后座”论坛,论坛里的潮人潮事总能领岛城时尚之先。庄启旻进入“二楼后座”后,立刻被论坛里的摄影、户外、骑行等新兴活动所吸引,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庄启旻刚迷上户外驴行的那两年,“二楼后座”组织“每周一山”活动,很多周末他都和驴友们结伴徒步,蚂蟥山、古驿道、五雷寺、黄杨尖、枫树湾、长岗山等,或露营,或穿越,甚至“摇”着山地车去登山。后来,驴友们的脚步踏到了市外,省内的许多青山秀水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成熟的景区是无法吸引背包客的,他们向往的是风光秀美、鲜有人迹的地方。而徒步穿越这些尚未开发的景区,没个三五天,怎敢出发?向往着远方的风景,却苦恨无闲暇。因此,五一、十一长假自然不肯放过,庄启旻还曾一连3年留在异乡过春节。几年间,他和驴友们走遍了川西、陕北、甘南、西藏等国内风光独秀之地。
    庄启旻打开他专门存放户外照片的文件夹,10年驴行,清晰如昨:
    2002年,他和另外7位驴友徒步翻越括苍山,遇到了难得一见的大片雾凇,却也冻得够呛。“那时我还没什么‘正规’装备,穿着牛仔裤就去了,背的大包也是借来的。”穿越浙东大峡谷时,有一段路身后是峭壁,脚下是激流,得攀壁而行。“过溪要从大石头上跳来跳去,我一路上掉到水里三次,到营地后第一件事就是晒湿透的全部装备。 ”2008年春节,雪封陕西太白山,他和驴友们在一尺深的雪里艰难跋涉,本想按最长的线路翻越,到山顶后,积雪没过了大腿,只得寻近路下山;2012年,他和当年“二楼后座”里的驴友们相约穿越蚂蟥山-茶人谷,曾经年轻的单身小伙们都已为人父。
    现在的庄启旻已是圈里有名的装备派。对他而言,研究和充实装备也成了一种乐趣。
    家里有专门的衣橱放他的户外装备;大大小小的户外包一字摆开,能占满整个长沙发。办公室里的储物柜里,也塞满了他的户外装备:冲锋衣、头灯、运动摄像机、手持GPS、户外炉具……若他一时兴起,单位的装备也几乎够他全副武装直奔征途。
    他电脑里保存的数百张个人驴行装备照,可以说是一部近10年户外装备的发展史。从最初的棉睡袋到后来越来越轻薄的羽绒睡袋,简单的蒙古包型帐篷到可以折成各种造型的天幕帐篷,虽然很多装备已经易主,新的装备在不断增加,但庄启旻仍记得每一个包、每一顶帐篷的故事。
    现在,庄启旻是当年“二楼后座”众多驴友之中,为数不多的仍坚持在“走”的人。他说,爱驴行不为追求和收获什么,驴行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背着户外包,翻山越岭,认识不同的人,感受不同的生活,虽筋骨劳累,内心却很放松。


                             舟山晚报记者洪伟

                          大家眼中的动植物专家
                            记者  黄辉亮
    洪伟是大家眼中的动植物专家。路上捡到受伤的小鸽子、途中碰到发威的马蜂窝,市民拨打晚报热线,都会求助于他。
    洪伟的外公一生喜欢种植果树,外公去山上侍弄他那几十亩果树林时,小时候的洪伟总喜欢跟在身后,潜移默化,学到了一手种植技术。后来外公年事已高,洪伟便接了班。工作之余,在白泉自家地里种起了果树,桃、梨、橘子、柚子、枇杷,应有尽有。这业余的爱好却玩出了专业的技术,附近的农民若是遇上果树嫁接的活儿,都去找他。
    有一年,洪伟家的樱桃树附近养了一群蜂,起初他没在意,到结果时,才发现那年的樱桃产得特别多。洪伟一下子明白了其中道理:中蜂勤劳,即使是气温低的天气,也会出来授粉采蜜。为了让果树结更多的果实,他从此养起了蜂。
    蜂们需要小心侍弄,一旦它们敏感的小心灵感觉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便会冒死反击。有一次,可能洪伟清扫的动作稍微重了些,一箱蜂突然炸开了窝,纷纷钻进了他的防蜂衣里。那次,他身上被蜂蜇出了27个包,他心惊胆战地等着蜂蜇的严重后果,所幸并无大碍。后来,被蜂蜇得多了也有了免疫力。
    洪伟说,舟山四季都有花开,蜂们不愁吃,养起来也并不费心思。只需要每周检查一下蜂箱,如果看到蜂们不再活跃,常常在蜂箱口结成团,这就说明新的蜂王即将产生,这箱蜂需要分群了。养蜂是一种乐趣,若是蜂们产了蜜,更是意外的惊喜。去年,洪伟将蜂蜜卖给同事们,用换来的钱买了好几个蜂箱。
    今年,洪伟被晚报派驻六横岛工作,未对蜂箱及时分群,蜂们都造反出走了,原来10多箱蜂只剩下了3箱。
    除了家里养的蜂,洪伟收留过“流浪蜂”。一次,市民打电话来说,檀枫小区的树上聚了一窝蜂,挡住了行人去路。为了把蜂收进纸箱里,洪伟举着纸箱在树下站了半个多小时,来来往往的行人都以看怪物的眼神看着他。
    洪伟还收养了好几只受伤的信鸽。每天早晨5时起床放鸽子,看着鸽子悠游,心情大好。有闲心时,他还和鸽友们赛鸽,让裁判把鸽子统一编上号,带到宁波一起放飞,他就在家里等着鸽子飞回家时给裁判打电话报编号。
    养蜂、种果树、放鸽子,洪伟的业余生活悠然自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