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鹿栏晴沙,“鸢”舞翩跹

(2012-10-26 10:09:57)
标签:

舟山

鹿栏晴沙全国风筝锦标

体育

                运动风筝,空中的芭蕾                          

                       黄辉亮
    10月20日,在岱山鹿栏晴沙的千里铁板沙上,2012年全国风筝锦标赛暨国际运动风筝邀请赛如约而至,来自海内外的36支风筝队欢聚一堂。游人们也几乎是人手一只风筝,可着劲儿撒欢,近千只异彩纷呈的风筝在鹿栏晴沙上空形成了一道舞动的风景线。
    在诸多风筝比赛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空中芭蕾”——运动风筝赛了。现场比赛的运动风筝属双线特技风筝,它可以在天空疾速飞行,飞出各种花样,还会在风力的震动下发出阵阵响亮呼啸声。
                      群燕飞舞,世界冠军的赛外精彩
    为期两天的比赛中,最拉风的风筝队却在赛外。
    20日早上,开幕式的锣鼓声还未停息,满天的风筝大多文静地飘荡着。忽然,“定海神针”祭台边,10只形似海燕的风筝呼啸而起,它们时而编队飞行,时而四散飞开,时而翻滚,时而俯冲,仿佛在做空中花式表演的飞机一般。
    所有游客的目光都被它们吸引了,有观众说:“这肯定不是人在放,一定是遥控的! 
    走近了,才看清沙滩上的运动员。他们双手扯线,身子像不倒翁一样,时而后倾,时而侧倒,时而极速地转圈,力气小的女孩子被风筝拉倒了,她索性坐在地上操控。这是国内最年轻却最负盛名的特技风筝队——厦门思明特技风筝队,他们中最大的17岁,最小的才12岁,却已斩获了今年的“世界风筝赛团体冠军”。
    他们身后,那位身着蓝色短裤、扎着黄色马尾的时尚老人就是他们的教练——中国特技风筝第一人曹志龙。曹志龙是祖籍湖北的台湾人,12年前,他与厦门体校合作,组建了厦门特技风筝队,由他担任义务总教练,这支队伍几年间就在国内声名鹊起。他骄傲地说:“一般的特技风筝团体都是四人,我们的规模是国内最大的,特技风筝是高水平风筝,团队每多一个人,难度增加好几倍。这空中整齐划一的动作,平日里要练上好几个月。 
    “起! ”“转! ”领队李海阳一边操控风筝,一边声嘶力竭地喊着口令。今年16岁的他,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练运动风筝,是队里资格最老的运动员。运动风筝巨大的拉力和极快的速度让他着迷,队友之间多年的默契和感情更是难以割舍。表演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喝彩声,李海阳却并不开心。原来,因为报名晚,风筝队无缘此次赛事,只能在赛外做表演。“我想比赛,比赛能体现一个队的真实水平。 
                     海燕翱翔,脑瘫男孩的自由梦想
    21日,在个人双线芭蕾赛中,出现了一个特别的运动员。
    他,胳膊外翻,双腿不听使唤地“交缠”,不管怎么挥舞手中的风筝线,远处的风筝就是纹丝不动。在他身旁三米远的地方,另一位运动员正自如地前进、后退,风筝在空中潇洒起舞。他吃力地扭过头,大张着口,但只发出一阵“啊、呜”的声音。
    不一会儿,旁边的运动员退场了。正当观众为小伙遗憾时,音乐再次响起,他双手猛地往后一拉,风筝飞起来了!
    空中,风筝左冲、右突、盘旋、呼啸。视线向下,他瘦而高的身体扭曲着,颤颤巍巍的,每一次侧身、后退,都几欲摔倒。突然,风筝忽地滑落,眼看要落地了!他极力地倾斜着身子,咧着嘴巴,风筝盘旋上升,仿佛在空中打起了结,艰难而又倔强地与风抗争着,音乐既急促又挣扎。他光着的脚板踩到了海浪,沾上了泥沙。终于,风筝再一次在空中划过流畅的曲线。
    “他叫江汉,长江的江,男子汉的汉。他是个脑瘫儿,无法说话,但是他棒极了,什么风筝都会放! ”上海运动员黄玉珠找来了江汉的父亲姜永胜。姜父笑着说:“我儿子叫姜瀚,但他喜欢叫自己江汉。 
    姜瀚出生时,因为难产导致运动功能严重受损。姜父和妻子试遍了所有的治疗方法,姜瀚依然站不起来。直到有一天,他紧紧攥住了一只风筝,那时8岁的他还无法坐稳。姜父为他找了北京有名的风筝爱好者李德君,老师交给他一只不怕摔的双线特技软体伞,11岁的姜瀚被风筝拖着在草坪上翻滚,大喊着太刺激了,他对风筝入了迷。他对老师们玩的每一种风筝都感兴趣,甚至学会了教练料定他无法学的盘鹰。说起北京鹰圣,国内风筝界无人不知。而鹰圣,正是姜瀚的网名。
    大多数脑瘫儿都是一生瘫在床上,肌肉萎缩长不高。但因为风筝,姜瀚不但长高了,还走出了家门,走出了国门。 2007年,他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风筝比赛,今年他带着自己组建的北京彩虹特技风筝队来到岱山。他在QQ聊天时告诉我:“只要抬头看见风筝在天上飞,我就高兴。 
                      鹿栏晴沙,上演风筝版泰坦尼克
    运动风筝,几乎全是海燕,颜色微有不同而已。因此,当两条黑色的热带鱼,拖着长长的丝带出现在赛场上空时,大家都睁大了眼睛。
    只见两条鱼儿在天上游曳,一条追逐着另一条,被追的鱼儿羞怯、躲闪;渐渐地,开始亲昵,转圈,合一,如比翼双飞的鸟儿。耳边是《泰坦里克号》的主题曲和鹿栏晴沙哗哗的海浪声,我们仰望的似乎不是两条风筝鱼,而是在巨轮上临风相拥的Jack和Rose。
    风筝缓缓落下,全场掌声雷动。“这哪里是风筝,明明是舞蹈!”面对其他运动员由衷的夸赞,60岁的张文龙笑得灿烂,“放风筝是一种享受,可惜风小了点,不然还要棒。 
    一个人放两只风筝,让鱼儿飞上天,这绝妙的创意如何得来?张文龙说:“最近几年运动风筝风靡,但看多了,就觉得它像机械舞一样,飞得太过凌厉。我就琢磨着做一只不一样的运动风筝,在运动风筝的速度和灵活性中融入传统风筝的柔婉,让力量演绎出浪漫效果。 

【图像】
http://172.28.11.8:8080/was40/document?ColumnName=%E5%9B%BE%E5%83%8F&MultiNo=1&channelid=15538&record=28&&channelid=15538

 

                    法国风筝迷和他的打斗风筝
                               黄辉亮
    比赛当天,鹿栏晴沙的人密度空前,在上万的人群中,一个高大的黄头发外国人极为显眼。
    在晴空里飞舞着的近千只艳丽、精美风筝中,他的那只黑白条纹的小风筝却更加显眼。因为,它太普通了,普通到游客都不好意思去看它。
                         别开生面的打斗风筝
    这位法国人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不是因为他的白皮肤、黄头发,而是因为他那只不起眼的小风筝在空中“打起了架”。
    只见两名参赛选手隔数米站定。“开始! ”一声令下,两人分别拉动风筝手柄,两只风筝呼地扶风而起,在各自主人的上空飞舞。法国人飞快地转动绕线轮,让风筝飞得再高些。然后身体后仰,胳膊用力后后一拉,风筝突然转了向,像一只发现了猎物的鹰俯冲着朝对方的风筝飞去。对方躲闪不及,只能把线放得松些再松些,两条风筝线缠在了一起。在主人们的努力下,线缓缓地分开了。这时,法国人又来了个猛升,趁对方不注意,忽地急降。对方顿感不妙,左腾右挪,试图摆脱险境。可良机已失,风筝线被割断了,断了线的风筝远远地飘去,在更远处回旋着跌落下来。
    “Nasser,你真棒!”赢了打斗的法国人名叫Nasser。
    许多游客都是第一次见打斗风筝,而之前有所耳闻者也大多像我一样,知晓的仅限于畅销书《追风筝的人》中所描述的。对Nasser的采访,揭开了打斗风筝的神秘面纱:“打斗风筝有专门的风筝线,它很容易断,但它上面有一层玻璃砂,这让它如砂轮一般锋利,可以瞬间割断别的风筝线。 ”Nasser告诉记者,在打斗中,打斗者一慌乱总会用手去扯风筝线,手指会被割得出血。为此,他特意在食指上缠了厚厚的胶布。他的伙伴笑着指了指自己脖子上细长的伤口,“看,这就是昨晚陪他练风筝的时候割的。 
    要在“打斗”中获胜,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用自己的风筝撞击对方的风筝,二是用自己的线去割对方的线。风筝被撞破或割断者自然就是输家。因此,打斗风筝的胜负一目了然,谁的风筝最后还在天上谁就是胜者。“打斗风筝的头控制着整个风筝飞行的方向,所以在打斗中,盯住风筝头的方向,看准时机拉线,风筝就朝着风筝头所指的方向飞出去了。 
    打斗风筝中,风筝是注定的牺牲品。所以,它们都做得相当简单,两根竹片交叉,再粘上一块布,一般都是二三十厘米见方的菱形或者六边形。“如果觉得这种方式不过瘾,就比计时赛。每人做一大叠风筝,断一个系一个,一定时间过后,谁剩下的风筝多,算谁赢。 
                         一个纯粹的风筝痴迷者
    Nasser玩风筝已有30余年了。年轻时,他游历各国,最喜欢去的国家包括阿富汗、巴基斯担、印度、印尼、伊拉克等,这些国家的传统风筝即是打斗风筝,这些国家的风筝节上无不留下了他的身影。他最擅长的也是打斗风筝。
    他在家乡第戎建造了一家风筝博物馆,里面收藏着他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风筝。
    Nasser和他的风筝享誉法国,当地的企业举办大型活动时会特意邀请他去做风筝表演,他获得了收入了名声。慕名来学放风筝的人很多,许多学校都组织全体学生向他学习制作和放风筝。“关于我的更多信息,网站上都有。 ”Nasser热情地向我推荐他的网站,当我费劲地将整个法语网页翻译成中文,发现除了一句“风筝来自于2500年前的中国”,其他的几乎全是各种各样在售的或者在展的风筝照片介绍。
    对此,他的中国朋友王坚创只有一句话:“Nasser是一个纯粹的痴狂者。 ”王坚创去他家时,从地下室到卧室从洗手间到厨房,每个角落都能见到风筝。而他似乎与风筝通了灵,总能很快地找到风筝的迎风面。王坚创是在刚开始学做风筝时认识他的,初学者做的风筝很多飞不起来,但一经nasser调试,都能成功放飞。不过偶尔也有例外。有一次,王坚创做了一只120多平方米的风筝,七八个朋友一起去调试,因为风筝面积太大加上风也大,风筝打开后收不了了。“我们就在后面拽着风筝线,nasser跑到风筝前面收。风太大,风筝从我们手里挣脱把他吊到了天上,后来他掉下来摔伤了,我们为此愧疚了许久。 
                         截然不同的中法风筝节
    “法国的风筝节不是这样的。 ”这句话Nasser在采访中说了三次。
    中国的风筝盛会多是比赛,从运动员报到到风筝检录,再是一项一项的比赛,最后评奖结束。而在法国的风筝节则是以表演为主,运动员被主办方安排到旅馆之后,就再也没人管了。“风筝节会慢悠悠地持续七八天,运动员想放什么风筝就放什么风筝,表演之余还可以参加酒会,受到市长接见。 

【图像】
http://172.28.11.8:8080/was40/document?ColumnName=%E5%9B%BE%E5%83%8F&MultiNo=1&channelid=15538&record=27&&channelid=15538

http://172.28.11.8:8080/was40/document?ColumnName=%E5%9B%BE%E5%83%8F&MultiNo=2&channelid=15538&record=27&&channelid=15538

 

   传统风筝在他们手中传承

           黄辉亮
    风筝的飞翔,并不自由,因为总有一根线牢牢牵在放风筝的人手中。牵着追着风筝奔跑的人,怎么舍得它自由?
    对中国传统风筝来说,每一只风筝,就是一件无可复制的艺术品。两千年前,中国人发明了风筝,因其头上系有笛哨,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类似于古筝声,便有了“风筝”一名。两千年来,高超的风筝工艺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风筝不再是最初简单的纸鸢,放飞的不仅仅是飞翔的梦想,还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成了中国传统风筝最常表现的内容。
    本届全国风筝锦标赛上,传统经典风筝以一种完全不同于竞技风筝的悠然出现在沙滩上空。传统风筝讲究扎糊绘放,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样样都是绝活儿,这一只只手工风筝的制作者,个个都是有故事的人;每一只风筝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张铁柱 ——天津魏氏风筝传人
    在众多的风筝中,有一只黑白的“燕子”扶风而上,精美的制作,细腻的工笔画令人惊叹,它是传统风筝中经典的“沙燕黑锅底”。另外一只,乍一看花团锦簇,细看原来是大大小小十多只红、绿蝙蝠团团相围,5只黄色的仙桃居于其中,寓意福寿,名字就叫“福中福”。它们的作者是天津风筝爱好者张铁柱。今年已经50岁的张铁柱浑身散发出一种既儒雅又阳刚的光芒,说起风筝,越发神采奕奕。
    张铁柱自幼喜欢风筝。七八岁的时候,他就能用家里的瓦片、面浆、白线和纸等简单的材料,做出一只简易的风筝。天津的风筝工艺历史悠久,当地人也喜爱风筝。广场上,总是有很多人在放风筝,张铁柱见到了,会琢磨着依样做出来。
    天津风筝艺人“风筝魏”——魏元泰是天津风筝工艺的不二代表。张铁柱依靠自学,继承和发展了魏氏风筝的技艺,他制作的风筝色彩艳丽,富有民族特色,造型栩栩如生;工艺精湛,骨架用穿眼扣榫衔接,还能拆散折叠,可随身携带。
    张铁柱把制作和放风筝当成一种休闲和健身方式,只要一放风筝,他就高兴。“在鹿栏晴沙这样的沙滩上放风筝,有蓝天有海浪,感觉特别好。 
    自1987年开始参加风筝比赛以来,张铁柱多次获得金牌,现在已是天津风筝界的大师了。但说起传统风筝,赞不绝口之余,他流露出了深深的忧虑,“现在30岁以下的人,几乎没人玩传统风筝。我女儿小时候喜欢跟着我一起放风筝,长大了也失去了兴趣。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老去,传统风筝怕是要失传了。 
                       程英华 ——河北民间工艺大师
    程英华带来的是一只数百米长的龙串风筝。龙串风筝也称龙头蜈蚣,蜈蚣的身子精美轻巧,龙头精细逼真。要放飞它,除了放风筝的人死死地攥住线,还需要两人紧紧抱住他的腰往后拖,否则它不是纹丝不动,就是会拖走放风筝者。
    程英华是河北石家庄人,爷爷是一位以卖风筝为生的老艺人。小时候,爷爷做风筝时,他总随侍左右,帮忙搬竹子、找颜料,爷爷会时不时送他一只自己亲手做的风筝。耳濡目染,他也谙熟了传统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后来,他考上了军校,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一呆26年。逢年过节时,他也会做一只只精美的小龙串、小沙燕等传统风筝送给自己的孩子们。
    从部队转业回石家庄后,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只三角风筝,制作简单却飞得很高。因为从没见过,程英华很是好奇,可手还没碰到风筝,就听到一阵讥讽:“怎么?你也想做这种风筝,别做梦了! ”程英华不服,撂下了狠话——“我和我的战友们能把导弹、卫星放上天,不信做不成一只风筝。一周后,这里见!”回家后,他找了一根通下水道的管子,用部队带回来的降落伞布,凭着一股倔强劲儿硬是做了出来,当时中国正在申奥,他把天坛形的中国标志绘在了风筝上,还写上了“2000,China”。一周后,这只更时尚更精致的风筝出现广场上,吸引了众多眼球,当初讥笑他的人哑口无言。
    一年后,他又拿着这只令他自豪的风筝出去放,有人掏了80元硬塞在他怀里,“买”走了风筝。“那时候的80元,可是我整整一个月的工资啊! ”这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意识到风筝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促使他正式走上了风筝艺术之路。
    此后,风筝成了他最大的爱好,为了玩风筝,他提前4年内退。程英华的风筝扎制手艺精湛,尤其擅长制作龙类、软翅类、立体类及盘鹰风筝,还因此获得了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图像】
http://172.28.11.8:8080/was40/document?ColumnName=%E5%9B%BE%E5%83%8F&MultiNo=1&channelid=15538&record=26&&channelid=15538

http://172.28.11.8:8080/was40/document?ColumnName=%E5%9B%BE%E5%83%8F&MultiNo=2&channelid=15538&record=26&&channelid=15538

http://172.28.11.8:8080/was40/document?ColumnName=%E5%9B%BE%E5%83%8F&MultiNo=3&channelid=15538&record=26&&channelid=1553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