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第一回文本解读    之六

(2015-06-28 09:49:37)
标签:

空空道人石兄作者

杂谈

                                               

 

  

                                                 《红楼梦》第一回文本解读            之六

 

            

 

                 标签:空空道人       石兄        作者

 

 

                                                                      作者        徐宁

 

 

正文: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来看,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

解读:空空道人是虚拟的人物,石头更不是人物,空空道人与石头对话,其实就是作者在自问自答。作者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对自己所写的这部书作以说明。

作者首先提出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其实就是告诉读者有年代可考,书中隐写了作者的身世,是一部作者的自叙传,自叙传是要有年代的。但因为真事隐藏在书中,从书中表面是看不出年代的,所以说”可考“,就是”可以考证“。这里有条脂批:”先驳的妙“。脂砚斋知道书中有年代可考,前面也明确的做了肯定,这条脂批是再次给以肯定。

作者提出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还是告诉读者这是一部理治之书,实为干涉朝政。但从书的表面是看不出来的,作者也没有这样说,怎么知道的呢?空空道人与石头对话,石头开口讲话这就是在用典,”石能言“的典故,就是批评当政者,干涉朝政。此处有一条脂批:”将世人欲驳之腐言,预先代人驳尽,妙“。作者借石头之口,把人们对这部书的错误看法,进行了驳斥。

正文: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

解读:野史在这里指的就是小说,作者讲我这部小说,与别的小说不一样,别的小说注重故事情节,我重点在事体情理上,还是暗示书中有隐喻。别的小说有朝代年纪,我的小说表面看不出朝代年纪。我这部书是理治之书,市井俗人却把我这部书当作小说来看。

正文: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

解读:“历来野史”“风月笔墨”好像是在说其它小说不好,作者借批判其它小说,意在否定自己所写的小说,《风月宝鉴》不就是风月笔墨吗?不也是“其淫秽污臭,坏人子弟”的吗?作者否定自己所写的小说,就是告诉读者,小说是假的、是骗人的。脂砚斋有条批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讲道:“如把此书当作小说来看,便是糟蹋此书”。这是对这段文字最好的注释。

正文:,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

解读:这段文字作者还是在否定自己所写的小说内容,书中不是也写了“佳人才子”吗?也是“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吗?也写了“两首情诗艳赋”吗?也“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贾宝玉林黛玉,“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的薛宝钗。“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女子还都是些有文化的人。这些不都是书中所写吗?作者是在否定自己所写小说的表面内容。

正文: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解读:小说内容许多地方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如:宝玉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贾兰从五岁已经长到了十三岁,宝玉的岁数却一直没有改变。宝玉整天与一群女孩子厮守在一起,黛玉宝钗都是名门的大家闺秀,也和宝玉常在一起,有时还躺在床上说话,这些都不符合常理。作者已经自揭其短,把问题摆了出来,读者再把这部书当作小说来看,那真是“痴弟子正照风月鉴”,要步贾瑞的后尘了。

“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这句话就大有问题,半世是三十年,一个人十岁开始记事,加上三十年,已经是四十岁的人了,女子从出生算起,也有三十岁了,一个四十岁的男子,还和多个三十岁的女子生活在一起,这是不现实的。况且,十二钗女子最大的是李纨王熙凤,“大不过二十岁”,怎么能做到半世的亲睹亲闻呢?这明显不符合常理。作者是什么意思呢?半世与半生是相通的,作者“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一个半世,一个半生,怎么这样巧合,这里的我与女子是什么关系,应该是一个人,作者男扮女装,出现在书中,用女子写出自己的”半生潦倒之罪“,所谓”真事隐“,就是真事隐藏在女子身上。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这句话就是书中所写为作者自叙传的铁证,每当提到女子时就提到作者的自叙传,开篇时写道:”为闺阁昭传“,紧接着写道:”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这里刚提到”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紧接着作者再次申明自己是在写自叙传,所以,此书为作者的自叙传确凿无疑了。

正文: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哪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

解读:看懂这部书的人一定称奇道妙,而看不懂这部书的人,也就只能当做消愁解闷的闲杂书来看了。

正文: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之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我师意为如何。

解读:“亦令世人换新眼目”既是讲这部书与其它的书不同,“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书中所写其实就是那些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这是作者在自我批判,还是在暗示读者,不要看书的表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