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早会案例分享

标签:
指导费飞利浦公司小伙子高桥帽子 |
分类: 货架-营销学习 |
上世纪50年代初,松下电器公司进入了一个发展瓶颈——它虽然在全球有非常不错的销售网络,但是因为科研力量比较薄弱,产品渐渐被市场所拒绝。
http://img.xiaogushi.com/d/file/201502/4afeb6b56af78ff58630f3e6ec5085cc.jpg当时,飞利浦公司在全球设有300多家工厂,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制造公司。在此之前,全球已有48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公司与他们有过技术合作,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发展。于是,松下公司就想到了要与飞利浦公司进行技术合作。
当时身任松下公司副总裁的高桥荒太郎亲自出马,与飞利浦公司进行谈判。飞利浦这个“全球电器老大”对这项合作业务的兴趣并不是特别大,他们对高桥荒太郎提出了很苛刻的要求:双方在日本合资建立一家股份公司,公司的总资本为6.6亿日元,松下电器要出资70%,而飞利浦公司只愿意出资30%,并且,对于这30%的资本,飞利浦公司还不愿意用现钱直接投入,而是以技术指导费转作为资金。这意味着,飞利浦公司不需要投入一分钱,全部资金由松下电器一家承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别说是合作,仅凭这一笔前期投入,也足以使松下彻底倒闭!
可事实上,按照国际惯例,技术指导费一般是3%,远没有30%这么高的标准。用3%的技术指导费来代替30%的资金投入,高桥荒太郎怎么也不会答应。接下来,他用国际惯例反复交涉,最后,飞利浦把技术指导费降到了5%,但高桥荒太郎并没有表示满意,但不论高桥荒太郎怎么说,飞利浦都不愿再降低要求。
这时,高桥荒太郎突然想到了一点:所谓的“合作”当然是指双方互利,而不是自己在求人。高桥荒太郎心想,要使飞利浦降低要求,惟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看到松下的强项!
在接下来的谈判中,高桥荒太郎再也不提关于降低技术转让费的事情,转而去要求飞利浦公司支付经营指导费!
因为松下在全球有不错的销售网络,双方合作后的产品能非常迅速地销往世界各地。高桥荒太郎说:“双方合作建设合资公司,在技术上接受贵公司的指导,而经营却靠松下电器公司,我们公司的经营技术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我们也有向贵公司索取经营指导费的权利!”
高桥荒太郎此言一出,飞利浦公司的谈判代表深感震惊,可细细品味,这种要求其实又非常合理。因为松下公司已建立起了健全的销售网络,一旦合作产品上市,飞利浦公司根本不用为销售问题而担心。
飞利浦公司终于同意重新考虑合作事宜,最后商定,由松下向飞利浦公司支付5%的技术指导费,同时飞利浦向松下支付6.3%的经营指导费!这样一来,松下公司不仅不用支付技术指导费,反而还多收了1.3%的经营指导费!
不久后,松下就与飞利浦合作成立了一家公司,其产品很快畅销世界各地,双方都在技术与经营的完美合作中大获其利,松下电器更是借此而起死回生,逐渐发展成一家国际化大公司!
故事二:任何人都是我的顾客
http://img.xiaogushi.com/d/file/201502/613fa3f509e7e7df14a401dcd8d0eaa5.gif上世纪20年代,随着体育运动的兴起,在一个名叫赫佐格奥拉赫的德国小镇上,先后出现了三家运动鞋作坊。其中有个老板才20岁出头,他起初是跟着父亲在街头摆摊的修鞋匠,后来因为在体育行业看到了商机,才大胆投资办起了这家制鞋作坊。
有一次,小伙子和另外两家作坊的老板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去纽伦堡推销鞋子。车到半路,上来一个拎着一大包帽子的推销员,那是一个无时无刻不想着业务的推销员,一上车就从包里取出几顶帽子滔滔不绝地向他们介绍了起来。
小伙子和那两个老板也是去推销产品的,对那人的帽子当然没有什么兴趣。他的两个伙伴纷纷把头侧向了另一边,可小伙子却不一样,他饶有兴趣地听着。后来,那个推销员问他:“买一顶帽子吧!等我下车之后你就要错过这个好机会了!”
“你的话很有道理,但你的形象使我的购买欲打了不少折扣!”小伙子认真地说。
“我的形象?你是说我的穿着不得体?”帽子推销员纳闷地问。
“不,你虽然戴着非常不错的帽子,穿着非常不错的服装,但你的鞋子上沾满了灰尘甚至是污泥,而这足以间接地影响到你的产品形象!”小伙子说。
那个推销员听后连忙拍了拍自己鞋子上的脏泥,但很显然,鞋子上的污泥并没有那么容易被拍掉,他尴尬地说:“做推销员东奔西跑的,这是不可避免的!”
“对!可是你如果穿着一双随时都能擦干净的运动鞋,这些就完全可以避免了!”小伙子边说边伸出脚,然后往自己的鞋子上洒了一些灰尘,接着用湿布一擦就干净了。
帽子推销员眼睛一亮,觉得穿运动鞋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仅走路比穿靴子轻松,最主要的是它能像皮鞋一样一擦就干净,可以保持自己的最佳形象,这样也就不会再因为形象问题而使别人的购买欲降低!
帽子推销员忍不住问小伙子鞋子是从哪儿买的,他激动地表示下车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去买一双这种鞋子。这时,小伙子把身边的大鞋包打开来说:“你现在就可以从这里买一双!”
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那个向小伙子不断推销帽子的人,最终从小伙子的手中买走了一双鞋子,而与小伙子一起的那两位老板,却始终侧着头,无所事事地把眼睛看向车窗外面。
几年以后,小伙子的作坊发展成了一家大型的制鞋公司,而另两个作坊老板还举步维艰地在原地踏步,最后甚至停业进了小伙子的公司打工。他们曾经问那小伙子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小伙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在你们眼里,只有想买鞋子的人才是你们的顾客;在我眼里,任何人都是我的顾客,包括那个一心向我推销帽子的人!”
这个小伙子的公司,就是后来扬名世界的德国运动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而他本人,就是阿迪达斯的创办人阿道夫·达斯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