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轮复习导学案
(2014-02-14 20:05: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考文言文复习 |
课型:复习课
【抽测】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基础知识】
学习步骤:第一步,练:在家阅读文本,独立完成基础知识部分。 第二步,晒:1、由组长安排两到三个B、C层次的同学将答案原汁原味地板书到黑板上,其他同学在座位进行对、群学。2、板书完后,组内小展示,(黑板上呈现小展成果) 第三步,评:大展示。 |
舜发(
一.解释划横线的字于文中括号处。
二.通假字。
1.曾(
3.入则无法家拂(
三、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3、饿其体肤:(
5、动心忍性
:(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四、一词多义:
1.拂:
2.发
3.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翻译: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 行拂乱其所为。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六、理解默写: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
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4、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5、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专题提升】
学习步骤: 第一步,练:由组长安排两到三个B、C层次的同学在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完成。 第二步,晒:1、完成专题后,同学在座位上进行对学、群学。2、组内小展示,黑板上呈现小展成果。 第三步,评:大展示。 |
一、文章整体把握。
文章采用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二、文章内容理解。
1.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3、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 ,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 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4.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5.材料链接:
2008
6.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7.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分)
8.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惟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10.“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11.第二段的过渡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联想到一个成语:
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那些人?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某翁呼树上君子》某翁除夕过中庭,仰见树杪①有人,即止不进。翁屏退家人,仰树呼曰:“树上君子,此间已无外人,盍②下?”其人乃下,叩首称死罪。翁视之,邻人也。相将入亭,先酌之三杯,曰:“汝所需若干?”邻人泣告曰:“小人有母,遇年荒,无以卒岁,素谂③翁家富有,故行此不肖事。今既不罪,尚敢他望耶?”言已,声酸嘶。翁曰:“不能周济邻居,以至为非,老夫之过也。今酒殽④尚温,汝其饱飡⑤,当以三十金畀⑥汝。勿再为此,他人不汝恕也,且陷老母于不义。”食已,乃予银,并布裹食物,送之墙下,曰:“归遗尔母。汝仍出此,勿使我家人知之,余亦终勿告人也。”
1、梳理要点:
2、整理重点:
3、记载难点:
【家庭作业】完成下个导学案的基础知识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