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灰吟》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7-06-27 16:27:48)
标签:

教育

分类: 工作博文

一、梳言:读通诗句

1.导入解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石灰吟》。(板书)

2)吟,吟诵之意,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还记得吗?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这首《石灰吟》,其作者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板书)相传有一天,于谦信步来到一个石灰窑前,此时师父们正在烧制石灰,只见一堆堆青灰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后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感慨万千,稍加思索后便吟诵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齐读诗题。

2.读通诗句(出示课件)

1)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师生相机正音。学习生字:焚。读音:前鼻音。是一个会意字。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

注意“粉骨碎身”和平时读的“粉身碎骨”不一样。

3)还要读出七言诗的韵味,师生进行平仄韵律的接读。

4)学生自由再读后齐读。

过渡:这石灰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于谦感动不已从而来吟诵赞美呢?

二、造境:走进石灰的世界

1.请看一段石灰的介绍

1)指名读

2)听明白了吗?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说一说吗?石灰岩被千锤万击运出深山,然后在烈火中焚烧,成为白色的生石灰,再放入水中爆裂解体,变成粉末状的熟石灰。

3)说说你的感受。(千难万险,不易)

2.理解诗意

1)师:石灰在烧制的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的考验,那么在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向我们介绍了锻造石灰所要经受的考验?学生交流: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带着你的感受,读好这三个词语;想想刚才的文字,读好这三个词语)

2)师:石灰面对这样的考验是什么态度?学生交流:若等闲  全不怕

谁来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若:好像。等闲:平常事。相机点拨:与《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直等闲”。等闲之辈: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为什么石灰面对如此一系列的考验会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意思浅显易懂,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呢?

过渡: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却又轰轰烈烈。

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道——齐诵《石灰吟》

三、显象:再现物我的形象

1.白居易曾经说过:“歌咏言,诗言志。”其实12岁的于谦写下这首诗不仅是对石灰的真实写照,而是想借石灰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志向,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老师再请大家读一读,你能来诗中的语句来说一说于谦心中的志向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要留清白在人间。

2.《石灰吟》是于谦年少时的誓言,《石灰吟》更是于谦一生的写照。联系着于谦一生的经历,相信你们一定会更好地理解这“清白”二字。请大家拿出老师事先发给大家的资料。这上面涵盖这于谦的一生。认真地读一读,你能分别感受到于谦留在人间留给世人的清白究竟是什么?(提醒:读人物生平,要学会按人物的成长轨迹去看)

(一)学生交流资料1:少年立志 

教师点评:于谦的座右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教师点拨:很多人都会有远大的志向,那么于谦的志向是什么?苦读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光宗耀祖吗?

学生深入思考后交流:读书是为了报效祖国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  为了天下苍生,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忧国忧民……

师提升内涵:因此于谦在他的而另一首诗《咏煤炭》中如此写道:“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字字句句饱含着地是于谦的拳拳爱国心哪!

指名学生读:来!你就是12岁就立下远大志向的于谦,你在高声吟诵着:……

你就是12岁便满怀报国之志的于谦,正在抒发着心中的志向:……

(二)你从资料2中看到的清白又是什么?

学生交流:为官清廉

教师补充:王振专权的时候,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于谦在《入京》这首诗中这么写道: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lǘ)(yán)话短长。

师:当于谦回顾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再一次高声吟诵这首诗的时候,他心里面会想些什么?

学生交流:兑现了我少年时的诺言、无愧我的座右铭,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师:虽然我的这辈子会过得很辛苦,但我无愧自己的誓言,

指名学生读:相信他会更加坦然地吟诵这首诗:……

相信他会更为坚定地吟诵这首诗:……

(三)看第三部分,于谦此生最大的功绩——京师保卫战,我们又能从中看出于谦给我们留下的清白是什么?精忠报国

学生交流:和那些贪生怕死的官员来讲,于谦精忠报国。无所畏惧、力挽狂澜……

(《明史》中“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评价于谦。)

师: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从兵临城下到退敌千里,这场战斗创造了力挽狂澜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缔造者正是于谦。

师点拨:于谦是一个文官,当他脱下官服,穿上只有武将才披的铠甲,第一次走上战场,

指名学生读:他一定会无数次用这首诗鞭策激励着自己……

            此去也许就是一条不归路啊,但是……

(四)大家又从资料4中看出了什么?清白留世

学生交流:光明磊落、无愧国家无愧人民  坦然自若

师:浩然正气,自由天地日月为证  无愧于自己座右铭……于谦被杀后,官员们去他家抄家,发现: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而已

师:在这座他拼死保卫的城池区,于谦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可是临行前的于谦必定是从容的,

指名学生回答:因为……

师:临行前的于谦心中是否会有牵挂?他又会牵挂什么呢?

学生想想练说:还会有强国入侵吗?人民能否安居乐业吗?像王铮那么样的小人还会猖獗吗?

师:还会有想我于谦这样的人来保家卫国吗?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怀。刑台上的于谦最后一次轻轻地、坚定地、从容地吟诵起这首诗……

师总结:于谦用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石灰吟的全部内涵,他的一生如同这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舆日月同辉……

学生齐读《石灰吟》

师:后人如此评价于谦(出示课件: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

师总结:五百多年过去了,可于谦似乎从未曾离开过我们,他一直鲜活在人们的心中。相信再过五百年于谦和他的《石灰吟》依然会被世代传颂,让我们再一次吟诵《石灰吟》——明-于谦。学生背诵《石灰吟》

师:在杭州的于谦祠中有着于谦的墓碑,在这块墓碑上我想没有比《石灰吟》更能诠释于谦的一生了,拿出纸笔,请你用心认真地写下这首《石灰吟》吧!

学生默写《石灰吟》

五、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托物言志类的文章有很多,读这类文章,我们不仅仅是通过阅读了解一个物,更是在品读一个人,在领会一种精神。下节语文课我们将学习王冕的《墨梅》,这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佳作,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反思:

石灰是一个平常的事物,可在诗人于谦的笔下却赋予了他不平常的内涵。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有效地实现由物到人的递进。

首先,短短的28个字的古诗中,我引导学生在石灰产生的过程中提炼出“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三个词语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本身就已经相当凝练,挖掘出的三个词语分别从锤击的数量之多、煎熬的程度之大、付出的代价之重有力的展现了石灰在生产过程中的艰辛历程。据本想象的训练点落到实处。这三个词语地和盘托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分得力的语言训练点。“千锤万击”引导学生石灰出山之不易;“烈火焚烧”点拨学生感受石灰修成正果的惨痛经历;“粉骨碎身”引领孩子体验石灰的在所不惜。课堂上,学生在教师充满语文韵味的语言渲染下,在多媒体画面的映衬中,思绪飞扬,妙语连珠,真正体会了形成过程的艰辛与坎坷,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石灰吟》是一首用以抒发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之情”的诗。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孩子在领悟诗意的同时,学习并感受诗人用以寄托强烈情感的方式。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个“吟”字做足文章。

一、从”吟“引出想象。教学中,我提醒孩子们“吟”是一种古典诗歌的形式,但同时也表示着一定的具体意义,即为”说“。那么,石灰究竟想说些什么呢?孩子们很快通过自己浅显易懂的语言理解并说出了诗句的意思。甚至有些孩子将其组成一篇丰富形象的故事。

二、从“吟”感受诗情。作者以石灰自居,并非觉得好玩,而是想通过石灰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那么如何让孩子去理解和感受这层意思呢?课堂上,我将于谦的生平划分为四个阶段与学生阅读交流,以期通过这样的教学思考环节来鼓励孩子们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走近诗人的内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三、从“吟”开始拓展。初步让学生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拓展介绍其他托物言志的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