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书交流课
(2014-03-17 13:27:16)
标签:
赵彦 |
分类: 工作博文 |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用略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创作的文化历史背景,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在实践活动中注意多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积累及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课时安排】1至2课时(可根据教学情况自行调整)
【教学步骤】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鲁迅。
2.生: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读《朝花夕拾》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鲁迅的颁奖词
1.出示: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我们知道任何奖项也不足以涵盖你的贡献,但谨以此菲薄的礼品献给你——世纪伟人鲁迅。
这是一份颁奖词。大家在电视里见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典礼吗?颁奖词应该怎么读?推荐一个同学读读吧!齐读颁奖词。
出示作品:《狂人日记》(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坟》杂文集《彷徨》《呐喊》小说集散文集《朝花夕拾》。
3.今天我们要交流的就是里面的散文集,名字叫《朝花夕拾》。多媒体出示题目
这题目什么意思,谁解释一下?(朝花夕拾的字面意思是早上凋落的花,黄昏时将其拾起,引申含义就是人到中晚年再来回忆曾经的少年岁月。)
二、你对鲁迅了解多少?
1.出示孟子说过的一句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以我们看一本书首先要了解作者。对本书的作者鲁迅又了解多少?把你知道的信息与同学们分享。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鲁迅真是幸运,他。但是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经常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也因此多少年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正如鲁迅说的:(出示)“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鲁迅
强调”顾全作者的全人”, 那么除了了解作者本人以外,还得了解什么?(书的时代背景)
三、你知道这散文集的写作背景吗?
1. 一般的写作背景会在哪里有交代?
因为当时这样的社会背景,有些散文写得就带有杂文的特点而且也反映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所以了解一本书要了解作者还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或者说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2. 出示后读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的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人心灵的滋养。——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我们来看一些名家的评论:
《朝花夕拾》的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几乎包括了文化的方方面面。且不说它在思想、教育、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礼仪制度、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明显反映和折射,就是政治、军事、技术,也程度不同的有所涉及。在一定程度上说,《朝花夕拾》具有中国近代文化百科全书的风格。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
四、感受名著魅力
1.阅读文本,把握整体内容;
①小引
②狗·猫·鼠
③阿长和山海经
④二十四孝图
⑤五猖会
⑥无常
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⑧父亲的病
⑨琐记
⑩藤野先生
范爱农
⑿后记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再次学习探究它们。
2. 小组讨论,畅谈喜爱篇目;
3.踊跃演讲,发表独到见解。
4.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讲述。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分别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5、精彩片段赏析
赏析自己所读过的文章精彩片断,针对以下问题思考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精彩片段之——《阿长与山海经》
(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人?
(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教师归纳: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见文章的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5.指导阅读归纳手法
《朝花夕拾》有哪些写法特点?运用这些写法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归纳:《朝花夕拾》的艺术手法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善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师小结:就如歌德说的,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所以读一本书,我们一定要看看作者是怎样使用语言的,
五、拓展思维,勇于实践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文本、图片、音像资料,制作自己的读书笔记、手抄报、美术绘画等;从中展现、表达自己的收获、情感及成长历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