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师生沟通有效性的策略与技巧
(2012-08-08 23:40:16)
标签:
教育 |
在学校,师生们每天都在沟通交流,但什么是有效沟通?如何提高沟通的有效性?是一个需要研究和不断改进的课题。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学校师生沟通的途径、方式、意义,以及师生沟通的策略与技巧。将重点讨论师生在课堂以外、为解决某些特定问题需要沟通时,如何提高师生有目的、有主题的沟通的有效性。如何在师生沟通中更好地利用沟通的途径和方式,更好地运用沟通的策略和技巧。
一、有效沟通的概念、途径、方式与意义
家马斯洛指出“社会需求”
是人类五大基本需求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与朋友在一起时被接纳,在社会上被人尊重,这样才能让你感到你的存在,才能分享,才会产生乐趣,才能使生活有意义。沟通是满足社会性需求的重要手段,是需要层次理论中处于较高层次的需要。
沟通是信息通过相互传递,能得到对方作相应回馈的过程。但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否得到你所期望的回馈?是沟通是否有效的主要区别。有效沟通不仅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无时不有,还对提高工作效率十分重要,而且对满足人们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健康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师生沟通是学校中最通常、最频繁的沟通。每天师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有意无意的沟通。
在学校通常沟通有很多的途径:师生在各种场合遇到有沟通;师生聊天是沟通;师生约谈是沟通;上课有沟通,提问是沟通;学生有问题向老师提问是沟通,师生讨论上课内容是沟通,师生讨论班级工作、年级工作、学校工作是沟通。在学校,师生沟通几乎无时不在。由此可见师生沟通的重要性,提高师生沟通的有效性对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建设和谐校园有着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通常认为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谈话,其实沟通有许多方式。在学校师生沟通的主要方式除了谈话(口头语言沟通),还可包括:书面语言沟通;身体语言沟通;图像语言沟通等其他方式(见表一)。
表一:学校中师生沟通的主要方式
形 式
书面语言
笔记、信函、短消息、报纸、杂志等
耗费时间,有时缺乏反馈。
口头语言
过多人传递时,信息失真
的可能性加大。
身体语言
语音、语调
来自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
38%来自语调,7%来自真正
的词汇。
图像语言
以上多种
方式的综合
传统的授课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硬件、软件的飞速发展,当前的学校教学中,多媒体已被广泛应用,多媒体开发了多种媒体同时作用的可能性,提高了教学的容量、加快了教学进度。在学校多媒体还更多地被用以
各种会议,如学生大会,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有效提高了学校中师生沟通和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效果。
二、造成师生沟通障碍的主要成因和对策
1.
师生关系之间的互动由于不平等关系和不同心理角色的内在定位容易造成沟通障碍。按照心理学的理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无论是学历、资历、年龄、辈份都高于学生,这样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如果沟通中不注意淡化、弱化这种关系,师生沟通中的学生常常会把教师作为“来管教的人”或者是“讲大道理的人”来对待,沟通效果自然就差了。如果是中学生,往往又正处于“逆反期”,出现沟通障碍也就在所难免了。
对于师生沟通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可以采取的策略是:老师有意识地降低自己的心理地位,在沟通中以平等的、同伴式的关系出现。采取的沟通方式很多是非语言的:态度、言语、情景等都是需要注意的方面。因此,在幼师培养师资的时候,都会有要求:和孩子说话要蹲下来,其心理学意义就是降低老师的高度,与孩子平视,不仅是有利于观察表情、目光等非语言信息,更重要的是表示老师和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对于中小学生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尽可能先请学生坐下来,避免老师坐着,学生站着,尽可能让学生感到沟通关系的平等。当然,要让学生感受到沟通关系的平等,最主要的还是老师在沟通时的态度,给学生以真正平等的地位。
2.
师生之间沟通的态度、情绪、措辞、外表等原因给人以错误印象,容易造成沟通障碍。师生之间为了解决某些问题,特别是比较难处理的问题,态度、情绪、措辞、外表等许多非语言的信息给对方的印象是很重要的。
首先沟通的态度某种程度已经决定了沟通的成败。在学校师生沟通中常常可以看到:往往有的时候似乎还没有开始沟通,因为一些非语言的信息已经给了对方“来者不善”的感觉,就很容易造成另一方竖起盾牌,不愿意接受对方传递来的信息。如果教师在沟通时的态度表现盛气凌人,学生会很不舒服;如果学生在沟通时态度表现执拗,教师会感到难以切入,这样还没有开始沟通,就已经注定了沟通必定会失败。
如果讲注意到师生沟通需要创设“平等地位感”时,真诚沟通的态度是第一位的,在学校师生沟通中也不例外。
师生沟通时双方的情绪对沟通效果也会产生很大影响,教师要尽量避免在沟通前带着负面情绪,要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沟通前应平静一下自己的情绪,排除其他问题对情绪的干扰,告诫自己在沟通过程中尽量减少情绪的波动。
师生沟通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措辞,避免容易引起误解的言语。师生沟通,学生相对是弱势地位,要保持沟通时地位的平等,除了场景、态度等,措辞也是保证沟通更有效的重要一环,也是直接可以表达出来的内容。表达前可以尽可能地多倾听,充分思考、斟酌措辞。
3.
师生之间沟通缺乏相互的倾听,对事件有自己预先的想法,对话题相互不感兴趣,判断错误、偏见,刻意创设情景,没有顾及对方的感受。教师把自己的想法替代学生的想法,学生自以为了解教师的想法等,很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有的时候,师生双方都有着良好沟通的愿望,也都注意了沟通的态度、措辞等方面,但缺少了倾听。沟通中缺乏真正理解对方表达的含义,更多注意的是自己预设的想法,容易对对方表达的内容产生偏见,出现错误的判断。心理学上对这样的现象称之为“不想听的听不见”,或者说“听不清”,沟通了半天,还是各自自己的想法,无法达成一致。虽然说沟通的目的并不一定要以达成一致为前提,但缺乏倾听的沟通对沟通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
有的时候,师生之间为了很好沟通,刻意创设情景,给人以“作假”的感觉,降低了沟通的真诚度。一方似乎十分“真诚”,不顾及对方的感受,给人以过于客气的感觉,另一方则感到非常别扭,而这一方仍没有觉察,有时还喋喋不休。这样的沟通会让人感到十分的“累”!效果自然也不会好。
师生沟通前创设情景是非常需要的,但应注意以自然、和谐为前提。在自然和谐的情景中,认真倾听对方的表达,感受到表达和所有非语言信息的内在含义,才能达到提高沟通有效性的目标。
4.
师生之间的认知和价值观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影响对事物的看法,对信息的接收和过滤就会受阻,容易造成沟通障碍。教师本身有其自己特定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学生也同样有着自己的家庭氛围好自己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家庭氛围、成长环境对形成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不言而喻,差异是一定存在的。师生之间如果缺乏理解,缺乏包容,沟通往往不在一个层面上,有“隔靴挠痒”的感觉。
教师的职业特征很容易造成极强的“职业责任感”,会对学生过于“负责”,学生就容易出现被“管束”的感觉。我们并非要教师不管,而是尽可能地让教师掌握“管哪些?”、“如何管?”即“管”的度:范围和深度,“管”的技巧与方法。如果教师充分了解自己,了解了自己的职业背景,对理解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会有很大帮助。
这是在哲学层面上的理解,只有这样,师生沟通中教师才能清晰地察觉自我的位置,表现出最好的倾听、最合适的态度和肢体语言,采用最合适的措辞和表达方式,达到最有效的沟通效果。
造成师生沟通障碍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在所查阅到的资料中没有看到比较统一的归纳分类。探讨造成师生沟通障碍的成因,更重要的是在师生沟通中形成更合适的沟通关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采取更合适的态度、措辞,认真倾听和感受对方的准确信息,理解和包容对方的所有表达和表现的各种信息。
三、师生有效沟通的基本技巧
1. 提高师生沟通有效性首先要遵循沟通的基本原则
⑴尊重对方的原则:是教师对学生、或者学生对教师表示出关心并为之着想的品质。尊重并不是指你要喜欢一个人本身,也不是指你不得不对他表示赞同甚至一味恭顺。而是指你应当把对方当作一个有内在价值的人来看待。
⑵理解对方的原则:是指师生双方都能够对对方的信息作出准确的分辨。相互理解是保证有效沟通的前提,理解了才能有准确的回应。
⑶信任对方的原则:是师生双方相信对方的可靠性,虽然在沟通初期双方都可能存在“防御”,但随着沟通的深入,会在认识上趋于一致,会逐渐产生信任。
沟通中的基本技巧归纳起来也是最常见的:听、说、读、写、看。但作为沟通技巧,听就不只是听见而已。说也具有非常的讲究。读和看除了一般理解的阅、看到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审视、观察的含义。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听和说。
⑴沟通中听的技巧
听是首要的沟通技巧。上天赋予我们一根舌头,却给了我们一对耳朵,所以,我们听到的话可能比我们说的话多两倍,医学研究表明:婴儿的耳朵在出生前就发挥功用了。听、说、读、写中,往往听的训练最少,难度也可能最大。不论多么仔细地听,在听了以后大部分人马上忘掉一半以上的内容,一天内会忘掉70%d
内容,因此,听课后需要及时复习。两个月后,一般的听者大约只能记得不到1/4的内容。
教师善于倾听,就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同感。倾听、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教师同感程度高,能感受到学生内在的、所隐藏的深层涵义和感受。
沟通前清晰、富有逻辑的思考。教师与学生沟通时,必须先理清自己的思路,说话要言之有物,以此说服、引导、感染学生。
充分利用非语言因素,据调查:从交谈中获取信息中,视觉占55%,声音占38%,语言占7%。
师生沟通重要的是以探讨的态度,淡化师生角色,包容、不急于解决“问题”,并允许一段时间存在分歧。
师生都应该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沟通中要表达肯定、积极的感情、而不表达否定、消极的情感。可以使用声音、语音与语调、语速、强调;使用面部与双手,露出开朗、机警的微笑,有意识地使用身体姿势,用身体和手势表达含义;使用眼睛进行目光交流;声音与视觉协调一致;身体前倾,准备倾听的姿态,适当点头表示肯定。肢体语言很容易表达信息和被读懂,合理利用距离,也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
四、对教师在师生沟通中的几个建议
作为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传递规则是基本职责之一。师生沟通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相互理解,为解决问题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你的学生。
1. 首先教师可以对自己作一个小测试:
⑴ 你能在30秒时间说出自己学生五个以上的优点吗?
⑵ 你今天对学生说过表扬的话吗?
⑶ 这一周中你主动和学生沟通过学习以外的什么事情吗?
⑷ 你从来没有过在学生述说时心不在焉地敷衍吗?
⑸ 你知道学生最要好的朋友是谁吗?
⑹ 你知道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吗?
只有了解了学生,在师生沟通时,作为教师才可能在学生心目中成为既可敬、又可亲的“朋友”,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特点,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因此我们还需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在此我们与老师共勉:
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处于批评之中,他就容易叛逆。
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处于忧虑之中,他就容易恐惧。
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处于讽刺之中,他就容易怯懦。
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处于耻辱之中,他就会有负罪感。
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处于鼓励之中,他就会有自信。
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处于忍耐之中,他就会有耐心。
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处于表扬之中,他就会表示感激。
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会慷慨大方。
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爱之中,他就会爱周围的人和爱整个世界。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学校师生沟通中,选择沟通策略、沟通途径以及运用沟通方式、沟通技巧不应该是死板的、盲目的。需要教师随着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而有所变化,在学校师生沟通中注意做到:沟通策略的针对性;沟通途径的多样性;沟通方式的综合性;沟通技巧的灵活性,以真正提高学校师生沟通的有效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