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的修订和解读 史宁中
(2012-03-04 08:18:49)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专业引领 |
《课程标准》的修订和解读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2011
一、修改过程与原则
2005
数学教授
数学教育教授
数学教研员
数学教师
2007
1.
学段问题很大,
几何问题很大,现在很多新的概念
2.
3.
编了
4.
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二、《课标解读》绪论: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
从
课程改革的起始是理论指导实践,是至上而下的。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广泛的议论,激发了人们冷静地思索。因此,
(一)关于课程标准
根本性变化是将教学大纲变为课程标准。
1999
◆
关注:
评价原则:
课程目标
几十年的作用是重要的,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鲜明特色。
教学大纲是工业时代为培养专门化人才服务的,其内容的核心是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的需要。教学大纲的要义是以知识为本。
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结果,可以是经验的结果,可以是思维的结果,所以,以知识为本教育的目标,或者说,教学大纲的目标在本质上是结果性目标。
现代社会、即后工业时代强调以人为本,对教育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教育理念:育人为本
◇培养目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够学会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还要关注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知识传播途径日趋多样。
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促使教学大纲变为课程标准。
◆
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
对教材编写基本上是不满意的,主要:概念的表述还是几十年前的,没有变化;还有学习过程。
《课程标准》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
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希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除了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
把“双基”扩展为“四基”有两个理由:
一是教育理念的体现。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是一种隐性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想方法,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数学学科的具体体现。
二是创新人才的培养。现在国家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一个人能成为创新性人才,除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思想方法。
与此对应,由“两能”转化成“四能”。
《教育大纲》:对能力的要求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依赖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是一种过程的教育。
《课程标准》在关于知识技能的结果性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过程性目标。
举例: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
小学数学的所有规定都是符合常理的。比如:
问题:操场上原有三个同学,又走来一队同学,这队同学是两个人一排,共四排,问有多少同学?
操场上的同学
从头想起,先乘除后加减就是两个故事,古时候都是分开算的,现在为了省事,合在一个式子了。
全过程:语言
义务教育是一种公民教育,因而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准
从《大纲》到《课标》,实现着下面的变化:
教育理念:知识为本
课程目标:双基
内容方法:结果
评价体系:一维
基本活动经验:思维的经验,实践的经验
基本思想:数学产生与发展所依赖的思想;学习数学以后具有的思维能力(学过数学与没有学过数学的思维差异)。
抽象:把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引入数学内部;抽象能力强
推理:促进数学内部的发展;推理能力强
模型:沟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应用能力强
(二)关于数学
数学在本质上,只研究与数量、图形有关的东西。(这次修订,凡是没有充足理由的说法都不出现,还是用传统的)
数学抽象
抽象:把这些东西抽象成概念,并且用符号表达。
目的不是研究概念本质,而是研究概念之间的关系。
数学研究的不是具体的存在,而是抽象的存在。数学具有一般性。
孔子说“形而上谓之道”,“形”是什么?抽象的存在。
数:对数量的抽象
数大小关系:是对数量对少关系的抽象
数的表达:符号和位数(符号表达高于语言表达)【在读数的时候,只要知道读法就行。讲万以内数的读法,你要不嫌麻烦,你读
千
讲课千万不要重复讲,十分钟就好了。不要再旁支细节上提很多要求。
过去小学教材说一万怎么产生的,
实际上,
看起来是小事情,实际上是没有把握数学的本质。没有抓住数学的本质,老师就不敢不讲。只讲到学生犯困为止。
数学推理
数学学科内部的发展,依赖的是逻辑推理。
数学的所有结论都是以命题的形式表达。
命题:可以进行“是否”判断的话语。
推理:一个命题判断到另一个命题的判断之间的思维过程。
逻辑推理:命题内涵之间存在着一条主线,能够把这些命题连接起来。
有逻辑:例如,凡是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有死。
无逻辑:苹果是酸的,酸是一种味道,所以苹果是一种味道。
逻辑推理主要有两种形式:归纳推理(含类比);演绎推理(含计算)
归纳推理:命题内涵由小到大的推理,经验推断未曾经验。结论或然成立。
比如,哥德巴赫猜想:
从“若干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推断“任意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几何中的点、线、面、角
现在的教材是老师都满意(老师教学生背),学生不满意(学生不愿意背)
平移、旋转、反射变换也是运动的结果
平移的参照物:一条射线
旋转的参照物:一条射线
反射的参照物:一条直线
演绎推理:命题内涵由大到小的推理,一般到特殊的推理。结论必然成立。
比如,欧几里德证明的第一个命题:对于任意给定的线段,可以做一个边长为这条线段长的等边三角形。
证明方法:从一般命题“等量的等量还是等量”出发,证明:
如果
分数除法运算法则
有鹅
为什么用除法?(可以先将鹅是鸭的
如何算,先破题?“是鸭子的
数学在概念和符号的基础上,从条件出发,通过归纳推理推断结论,通过演绎推理验证通过推断得到的结论的正确性。
这样的论证是有逻辑的。
数学的一般性和严谨性决定了数学广泛的应用型。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息息相关,凡是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数学研究的对象。人们几乎可以把任何信息数学化,包括:文字信息、行为信息、情感信息和图像信息。
数学模型
任何领域的研究最终都希望形成概念、探寻规律性的东西。用数学的语言表述概念,描述规律既简洁又准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沟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小学有两个模型:总体
距离
统计与数学的不同:数据出发、随机现象
袋子里有
数学:摸一个球是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统计:通过摸球估计哪种球多、两种球的比例。
估计:(预测)
为了更加突出课程内容的本质,课程标准又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十个核心概念: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
虽然与四个部分内容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但与内容之间有所侧重的。
转自http://122.225.201.217/zjer2/articleList.do?method=articleInfo&teamId=19&articleId=2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