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云峰:世外桃源之陈家老屋的“纸”生活

(2018-11-12 22:22:59)
标签:

南漳陈家老屋

漳纸工坊

南漳龙王冲村

薛坪陈家老屋

陈家老屋

分类: 游记

   早就听说“陈家老屋”的名气,可惜一直没有机会,直到10月底,南漳县摄协主席张广健给我打电话说摄协114准备利用周日时间去陈家老屋去,问我去不?我欣然答应后,就一直盼望这一天的到来,急切地想用自己的双眼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期间心里还不停地嘀咕“这几天可千万别下雨。

http://s14/mw690/002GdiS2zy7p97qL5YVdd&690
         114终于到了,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真是个采风的好日子,摄协加我共九名会员一路向薛坪镇龙王冲村奔去。一路上满山的红叶,照亮着金色的秋天。一树树的红叶在少量的绿叶中如团团燃烧的火焰,凝聚着激情,升腾着自信。这期间,偶尔还出现一棵或一片银杏树,金黄色的叶子在土屋和红叶的背景下,渲染着生命的绚丽画卷,浓缩着坚韧、乐观与执著。于是,车停下,一片咔嚓声,摄影家的长短炮及手机不停地响。这些沿路的美景更让我期待着、憧憬着这次采风不负虚行。

   到达龙王冲村不久,又有一棵金色的大银杏树吸引了大家,停下来拍摄期间遇见一位老人,老人正在捆扎包谷杆子,一问没想到正是龙王冲村书记周其学,周书记说前面不远就是村委会,他说让陈家老屋的陈三爷孙子秦法嗣带我们下山去源河源头之一的陈家老屋。

http://s14/mw690/002GdiS2zy7p97sPtSZcd&690

   车在村委会停下来,一会儿来了个三十岁左右的姑娘,个子虽然不高但很精捍的样子,带着我们走了约10分钟山路,便开始向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的险径盘旋而下了,悬崖山路由不规则的石块码出来的,落满了红叶和黄色的,从山路上向远处看,只看到远山的山峰,烟雾缭绕,宛如仙境,山路的一边是长满树和竹子的悬崖,一边是陡峭的山壁,山壁仿佛是一斧子砍下来的,笔直笔直的。从山上走到山下约两公里到谷底,大约得40分钟,同行的摄影家们虽然背着厚厚的行李包,却手驻拐棍,不慌不忙,一看就是老走户外的,小秦看我个高瘦削,文弱书生样,想帮我拿包,我赶紧拒绝,怎么好意思呢。她说,她一周来回跑好几趟呢,都背着东西,习惯了。山路急弯处用钢筋扎着栏杆,防止摔出去,小秦说,这条山路是他们陈家几代人开凿出来的。走着走着,在树林与竹林间,忽然听到哗哗流水声,又传来几声鹅叫声,鹅声很响亮,划破大山的沉寂,有人在前面喊到“看见屋顶了”。

   一个急弯,眼前一亮,一条七八米宽的河流横亘在那里,清彻的河水在谷底缓缓地流畅。山谷中溪流环绕的谷地上,一栋三层的典型砖木结构清代建筑在河边伫立阒,这就是我们要看的山水环绕的陈家老屋。陈家老屋坐落在漳河峡谷平地中央,为一幢古老的四合院,始建于民国元年(1911年),耗时6年建成,为陈氏三兄弟所居。陈氏三老均已去世,我在老屋里看到三兄弟的合影照。据三老之一陈廷彬的女婿——59岁的秦明炎介绍陈家原本祖居江西,以造纸为生,擅于经商。后因躲避战乱而迁居湖北咸宁,清朝末期由咸宁再迁到漳河、葛公等河流上游。由于这里水源丰富,石灰石密布,河谷中盛产毛竹,其祖先迁居此后,便世代以造纸为业,沿袭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了。

http://s4/mw690/002GdiS2zy7p97uzYgr93&690
   踏过河中一块块不规则的四方块大石,拾级而上,就来到陈家老屋屋场了。陈家老屋高约9,占地约300平方米,坐南朝北,倚山面水,黑瓦灰墙。墙体棱角分明,墙线错落有致。整栋建筑极具美感,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加上前水后山,树木林立,使人想起祖咏的四句诗: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大门柱子为红色,门当户对俱全。门左边挂着南漳县文物保护单位——漳河源造纸作坊铜牌,右边挂着木制牌子,上面有半人像并写有“漳纸工坊及手工纸传习所”字样。另挂有“漳源编钟之声学校”木牌,不过字迹已模糊。走进大门,但见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以天井为界,有前后两厅,最后中间为正厅,前厅两侧为厢房,后堂两侧为卧室,院落中间是天井,采光通风。天井的石材切割工整精细,大的长2短的长1,厚度约50公分,铺设严丝合缝。天井台阶也极为讲究,正前方为三级,进方为一级,台阶石雕有花纹,我在天井处还看到一精雕的带底座的石火盆。站在以青石铺就的天井中,中午的阳光直射进来,仿佛一个耀眼的舞台,在光与影的迷离中,上演着老屋从繁华到衰落的过程。

   老屋前厅和后厅大门两侧挂满了各种牌子及拾穗者们制作的古法造纸艺术工序、漳河源陈氏纸民谱系、各类名人在漳纸工坊出产的改良竹纸上所题的书法作品等,特别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写下了这样的题词:天然漳纸好,下笔有精神。古事今不去,拾穗乃功臣。站在湖北省组织部、湖北省人社厅、湖北省文联联合颁发的“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和中华手工杂志社颁发的“漳纸工坊——中国最美手工私游地”两块牌前,我禁不住肃然起敬。

http://s7/mw690/002GdiS2zy7p97wsgfA06&690

   参观完老屋已是午时,秦明炎夫妇端出可口的农家饭,都是老屋周围菜园子里的菜,纯天然的有机品,真是很香。饭后,在屋前,秦明炎边摘菜边和我们拉起了家长,他将老屋的来龙去脉以及漳纸工坊的兴衰一一讲给我们听,他说随着陈家三位老人去世,目前整个上中下场就他们夫妻及老岳母三人还住在这里,我们所看到的老屋就是中场,上场房屋已塌,下场也只剩下残垣破壁。当年,陈家三大屋场有3000多人,当家的是一个12岁的小孩,小孩处事公平,处理问题能力超常,当时皇帝听说此事后,给他三个梨子,要求每个人都吃到,否则为欺君之罪。小当家的回去后,用“冲”压碎,用水冲稀,每人喝上一小口,完成了此事。皇帝见小孩聪明,对他说:你们陈家是想住满天下,还是坐满天下。他回答是住满天下,如果回答错则是犯了皇帝的忌讳。于是,陈家人便分散天下,其中南漳就有漳河、冷水河、葛公河、潍水等地,他们以造纸为生,生活较为富足。但随着近年来,土纸的滞销,迫于生计,陈家人逐渐搬走了。现在他们的工坊已是时断时续,有人买纸的话才开工,造纸已养不活他们。秦明炎还说国家每年给非遗传承人补足二千块钱,加上平时旅游者带来的收入,这一切加起来还是捉襟见肘。坐在一起的摄影家宋兴中则谈到他在南漳报社工作期间是最先报到陈家老屋的,他还详细告诉了我们陈家老屋漳源编钟之声学校牌子的来历。大家对过去陈家老屋的造遇一直长吁短叹。

   休息了一会,我们便去离中场一里路的下场。沿着河边,在潺潺流水陪伴下,走过一段竹林和杂树中间的山路,就来到了下场。让人震惊的是下场老屋比中场更为精致。一栋典型的南方民居特征的建筑在漳水边兀自伫立,正是“西望群山千叠,眇眇飞鸿没处”,它朝阳面水,青砖黑瓦,外观有二扇大门,近看其飞檐、门檐精雕有不少祥兽,栩栩如生。它的建筑年代应该早于中场的陈家祖屋,建筑等级和质量也更胜一筹。走进大门,只见内部已坍塌,到处露出的青砖和朽木的茬口,让人惋惜。下场的老屋旁边,同样有造纸工坊,只是坍塌的只留痕迹,那两个大石灰池静静地述说往日的繁华。摄影家们在此拍个不停,过一会,有人说前面有个大鱼泉洞,非常漂亮,可以去看一下。于是再向前走约十多分钟,便见一个高二十多米,宽十几米的大洞,足可容纳数千人。洞前从岩顶掉下来不少特藤蔓植物。一条地下河从洞口流出,河水泛着水雾,在青苔前迷漫,宛如仙境。洞的中间有一不规则大石柱,据说称它为“将军柱”,细看似一将军把住洞口。洞的右边为显蓝色的河水,左边为人工垒积出的山寨。从山寨平台上向寨门看去,只见一汪碧水很是漂亮,仿佛仙门,走进此门大约都能成仙吧。这么偏远的地方还有洞寨,说明曾经的南漳兵戈不断,一定是兵家争夺之地。

http://s12/mw690/002GdiS2zy7p97z77dN4b&690
   因为听说第二天秦明炎夫妇要造纸,非常想亲眼目睹这古老传承下来的工艺。于是是夜,我们便宿在中场老屋,老屋二楼三楼有不少房间,全是木板隔开的,据秦明炎说,住二三十人不成问题。夜晚,有感于这里的宁静,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今夜,我在陈家老屋//今夜,我在老屋/只有黑夜/和无边无际的微风//思绪,在夜空中飘游/偶尔被一只老鹅/喊回老屋//不对,还有小河/也没有休息/发出轻微的脚步声//还是变成一棵树或者小草/偎依在大山的怀抱/也超凡脱俗//今夜,在陈家老屋/世界只有宁静/让我久违和感动的也是宁静//是的,人应该归于人/山川归于山川/世界还是归于世界。

http://s4/mw690/002GdiS2zy7p97Be73tb3&690

   第二天一早,很多人起床了,有二三人说一夜激动的没睡,就是为了今天看造纸过程。跟着秦明炎夫妇来到西侧50处的作坊。作坊用木头搭建而成,共三间,主要设备有水车、木碓、石质桨池、碓臼、木质压水器、捞纸帘具、木质大小钓(挤压水分的工具)等。作坊外有两口大池子。陈氏造纸技艺看似简单,其实工序十分复杂。秦明炎说 共有72道工序,从砍竹、捆竹、运竹、锤竹,到水沤、选料、浆灰、洗料、发酵、捣料、打槽、捞纸松纸、晒纸,一道工序也不能少,因而有“片纸来不易,过手七十二”之说。 具体操作步骤为:每年腊月砍毛竹,次年清明节后开始作纸,毛竹被截成55寸长短,干打,然后浸泡在生石灰池,沤三个月,洗去石灰,再用水车带动的碓舂成纸末,下到水槽,成为纸浆,然后抄纸,压干水分。接着把粘连一起的纸,用复杂的指法搓开称为松纸,然后背到室外晒纸,最后整形扎捆成为商品。一个生产周期在7-8个月。陈氏造纸作坊采用濒临失传的古老竹纸制作技艺生产“土纸”,俗称“火纸”。由于工序复杂、选材考究,所造出的火纸呈黄色和灰白色、无烟,易燃不熄,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故成为祭奠、祭祀、做鞭炮的上好材料。造好的纸当年由当地人徒步、一筐一筐地从深山峡谷中背到南漳的武安镇装船,再从蛮河进入汉水,最后行销全国各地。我们先看见秦明炎将别着水车的木棍拿出,水车开始转动,一下子将屋内的大木碓冲动起来,大木碓便开始砸压毛料。随后,我们便观看了他们夫妇的造纸工艺,2005年,拾穗者以陈家造纸为题材拍摄纪录片《漳源纸事》,该片在第29届东京录影节上获优秀作品奖,里面详细拍摄了造纸过程,这里便不一一细说。拾穗者是从2004年开始在这里记录古法造纸和纸民生活的变迁,并启动了“漳纸工坊”项目。项目建立了简易的纸文化陈列室,就是老屋陈列的那些东西。他们还送纸民到外省学习造纸技术,试图通过技术改良开发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手工纸产品,项目开展以来得到社会各界和学者专家的热情支持,改良纸漳纸一号、漳纸二号已经初步试制成功。近年来,《南方周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杂志等媒体数十次报道过漳河源手工纸工坊。

   参观完造纸工艺,我们便恋恋不舍地与主人告别了,在回去的路上,回望陈家老屋,我不由地想起王维的诗“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http://s4/mw690/002GdiS2zy7p97DbiQH03&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