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00以内数的组成和读写》教学反思

(2019-05-27 10:27:40)

1000以内数的组成和读写》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二例题,教材76页,教学1000以内数的组成,以及读数和写数。本课时是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在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为学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打下基础。本例题从问题出发,从直观到抽象,既体现了数的组成、读写的必要性,又理顺了知识间的关系,训练学生从直观中抽象出读数写数的方法。《课标》指出: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看,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要借助形象直观的实物图像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为学习新知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的直观教学,并让学生借助小棒和计数器,充分动手圈一圈、摆一摆、拨一拨形式,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在操作实践中探究新知。                                                                                                                                                                                                                                                                                                                                                                                                                                                                                                                                                                                                                                                                                                                     

2.教态亲切自然,和学生成为朋友式的交谈,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观察、猜想、操作、归纳等活动,自主探究,生生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3.教学环节紧凑,环环相扣,自然流畅,知识点自然生成,而且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轻松地掌握重难点,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4.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出带有数字0的读数规律,我更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举例、观察、发现。我随机提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里老师有个疑问,这个0真淘气,一会读出来,一会不读,那到底什么时候读,什么时候不读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调动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探究中。我让学生自由说带有0 的数,从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这也是我在教学中一贯坚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举例、类推,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基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在课堂中,我还很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在学生数圆点、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的操作过程。这既是对自我思路的更清晰,更是对语言表达的训练。

当然,这节课还是有不足之处,在学习“0”的读写规律时,探究用时过长,使后面的检测习题处理得有些仓促,习题评价过快,对于通过练习使学生达到知识的应用和巩固不够。

虽然在课后听课的领导和老师都给予了高度好评,但我知道,这都是大家对我的鼓励,我深知自己的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

 

 

20194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