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报告《礼记之学记》

(2011-12-17 19:48:52)
标签:

文化

读书报告《礼记之学记》

人文传统与大学导读作业  导师 王东杰 学生 孙宏生  学号  1041045003

书名 《学记》

出处 《礼记》

页数2

内容概要

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因此特别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本篇谈亲师敬业,是学者初入学时不可不知的事,这些论述都是十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全篇总计20段,1229个字。第一段是全篇的总纲,起到了提纲挈领的总用。点明了人们学习的最终的境界在于“化民成俗”,而学习就是达到这样目的的最根本的途径。第二段第三段通过比喻和举例子论证了教育的重要性,是对第一段的学习重要性进一步的强调。第四段论述了古代教育中“小成”的学习方式和概况。第五段到第九段是一部分,其中第五段论述了古代教育中大成的要义和教学方式,第六段到九段论述了大成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第十段到十三段论述了有学习到为师的过程和教师的重要性。十四到十八段论述的是在教与学中老师和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采纳的建议。第十九段是进行了一个小的总结。二十段则是呼应开头强调“务本”。

读后心得: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中透漏出的教育思想,我们来看一看第一段,“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里透漏出一个思想,那就是要化民成俗的话最紧要的就是要推行教育的普及,使人在内在心灵上得到教化和启迪,才能让品行高尚的人能够影响他,从而共同最求那最为美好的道德和信仰。说明教育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给与人,而是使自家本有的东西豁显示出来。因此,教和学都是以启发人的理性并指导人通过实践工夫以纯化自家生命已达到最终的目的。

我们在看一下第三段“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这里通过一个比喻和举例子,说明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实践,即使好的知识和真理只有学习和力行去检验才知道它的正确性和价值所在。第八“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指出了教育兴盛的四种原因,紧接着第九段“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指出了教育之所以失败的六种原因。在这里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古人对于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阐释,首先是对于学生的因材施教。即老师要在对学生的基本状况的了解之上进行因材施教。其次,

重视教育的氛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的过程,所以对于教育氛围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也是一定要在乎的,所以才不可以“独学”而是要与周围的学生老师切磋琢磨。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学习的计划性,即使对于自己的学习要有基本的安排和规划,这样自己不会糊涂而没有章法,也才能规律可以摸索和遵循,最终使学习更加有效率。

关于教育的合乎实际的目标,第四段也有所涉及。四段说道:“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在这里,古人把学习的阶段分为两个,即小成和大成。小成,是对于一个人基本价值观和为人品性规范的塑造,而大成则是对于自己所学的延展和实践,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是大成的标准,也就是一个人已经建立了基本稳定的价值体系和并且养成了符合社会道义的良好道德修养。这样一个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才可以保持自己的观点,不会被他人所左右,不会分不清大是大非。

如果说小成是对一个人的基本的粗糙的最初塑造,那么大成就是对于一个人的在加工和打磨。提出过多的毛刺,使得人更加的通达和完善,由一块顽石变成一块美玉。在这里,我们也注意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人对于人际交往能力和社群关系的重视,这与现在所重视的“情商”如出一辙。至此,我不得不说,古人真是具有大智慧,以致我们现在的人提倡些什么改革之流到最后还是在追寻和摸索古人早就论述很清楚的教育精神,历史真实螺旋式发展。后人的脚步原来不管怎么变换方式,始终是沿着古人踏出的路而前进的。

对于教育中教师的重要意见,文中也多次论及。第十一段,“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宋代人解释说:“道之使有所向,而弗牵之使从,则人有乐学之心。强之使有所勉,而弗抑之使退,则人无难能之病。开之使有所人,而弗达之使知,则人有自得之意。”这指明了教育重在引导鼓励与启示,而不是知识的灌输与结论的明示。第十二段,“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朱子解释此段曰:“继声、继志者,皆谓微发其端而不究其说,使人有所玩索而自得之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三者皆不务多言而使人自得之意。”也是情调这样的观点。第八段,“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指明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给学生强加某种观念,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第十七段,“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礼记集说》卷九十戴蒙解释曰:“昔人有言:经师易得,人师难遇。若记问之学足以为人师,则学者求诸与简编可也,何以师为?是故阖辟造化之功,全在教,语。唯诺之间,其力能问者,因问以致启发之功;其不能问者,告语以开其欲问之意。力不能问而语,语之而彼不知,则教者无所施其力矣,随舍之可也。舍之以须其后,犹为不弃也。世人皆知诵说之为学,而不知游息之为学;皆知答问之为教,而不知不屑为之教。此教学之所以难也。”强调学生自身的“觉悟”而不是老师的“告知”。程子曰:“学也者,使人求于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所学也。何为不求于内而求于外?以文为主者是也。学也者,使人求于本也。不求于本而求于末,非圣人之所学也。何为不求于本而求于末?考详略,採同异者是也。是二者皆无益于身,君子弗学。因此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以老师为主。可以说,以上都是对于教育中老师应该注意问题的提点和建议。

文章中关于学生的建议很多,我们只是提出其中的一段来进行分析。看一看原文第六段,一皮弁祭菜,就是学生入学的时候要穿着正式的礼服行严格的礼节来拜祭先圣先师,吕祖谦解释说:“未见师友,未经讲习,先使之皮弁祭菜,肃然此心,是以敬道示之。”二宵雅肄三,吕祖谦解释说:“初入学未知学之方,其心茫然,初无所据,使夜间肄习三章之雅,讽诵吟咏,此心遂有所据,所谓官其始也。”三入学鼓箧,吕祖谦解释说:“初入学,凡在学之众,鸣鼓升堂,衣冠济济,肃然在上。新入学者,要得出示其所业,向来骄慢怠忽之意都消了。所谓逊其业也。”四夏楚二物,辅广解释说:“示敬道也,所以使之立为学之诚;官其始也,所以使之知教者之意。学者之诚立,教者之意明,然后可以教之矣。故孙其业而使之有受道之质,然又虑其怠也,则又收其威而使之有勉强之意。有受道之质,无怠惰之志,则学者可以进道矣。”六时观而弗语吕祖谦解释说:“古者教之善处,不在口耳之间,其动容感发之功深矣。故时观而弗语,所以存养其心也。”七幼者听而弗问戴蒙解释说:“幼者未足以问,而骤邋等焉,则为不孙弟矣。然学者之问亦难,泛然而问,列事未尽而问,有所挟而问,非所当问而问,皆多不答也。”可以说,这对于我们今天的规劝仍然是意义重大的,那就是学生对于老师的尊重和学校纪律的严格遵守,这是一种礼的规范,是一种从外在上对于学习的尊重和敬畏。只有有了这样的尊重和敬畏,我们才能够在学问上认真对待我们的知识,才能够时刻提醒自己知识的海洋是浩大无边的,而自己在这样的浩瀚中是多么的渺小,可是因为敬畏,我们才更加有理由去追求学问的丰富和深刻,因为尊重,我们才能保持自己的敬畏和持续不断的韧力。听听古人的教诲,真是感慨良多。所以做一首打油诗

区区二十章,短短千余字。

谆谆诚教诲,尔等坐春风。

耿耿心中谏,羞煞我辈人。

日日思春光,年华飞可逝。

匆匆明悟道,今朝要努力。

评语

儒家思想是一种人文教是以尽心知性无谓切入点凯人文化成之路,故具有道德审美宗教的向度。要求养成来自生命深处的力量精神和信念。促进人的行动使人形成道德的乃至宗教的情怀。有“知”转化为内在的“德行”即为“育”,复进一步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即为“化”。教育起始于“知”,发越于“育”,完成于“化”。可以说,《学记》是对这样一种人文教育的最好的注解和指导,非常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思考,几千年的老祖宗们的金玉良言今天读来,除了让我们感动之外,更加令我们深思,今天的教育和学习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呐呢?今天的老师和学生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呢?

附注

[1]《礼记·学记》原文

[2]乐爱国 冯兵 《<礼记·学记>的教育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成都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8期

[3]吴蕴慧  《<礼记·学记>对于现代教育的启示》苏州  《语文学刊》2011年第2期

[4]张晚林 翁后发  《从儒家教育思想看人文教育的基本思想——以<礼记·学记>为诠释中心》湖南,湘潭 《现代大学教育》2011年第1期

[5]张自慧  《从<礼记·学记>看为师之道》河南,郑州 《现代大学教育》2005年第5期

[6]王玮光  《<礼记·学记>学习方法的当今接受》宁夏,银川 《宁夏大学学报》2000年第2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