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闺中女儿幽自怜——《子夜》中林佩瑶人物浅析

(2011-10-14 17:07:20)
标签:

林佩瑶

中国

《子夜》

吴荪甫

林佩珊

文化

闺中女儿幽自怜

——《子夜》中林佩瑶人物浅析

文章脉络与角度

关于《子夜》的研究与分析已经很多,而大部分都是围绕这部作品所突出的主题来进行分析的,这对于一部明显站在特定立场以审视的视角写出的作品而言无疑是有深刻意义的。不过,笔者认为也正是因为以前很多的研究文章都是从很大的主题和角度切入对《子夜》进行分析的,使得《子夜》在读者心中形成了固定的形象模型。笔者希望能从全新的视角对《子夜》进行分析与解读。为了避免形成大的研究范围而使得文章变得泛泛且空洞,也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的任务,笔者从《子夜》中林佩瑶这个人物入手,进行浅析。希望能从这个人物的分析中得出新的内容。

对于林佩瑶的分析,笔者将《子夜》中所有涉及到这个人物的文本作为浅析的资料来源。文章大致框架是首先分析林佩瑶这个人物的特点,借着对于这个人物身上所形成的特点的原因进行解读,最后将林佩瑶这个人物设置的用意从对吴荪甫人物烘托的角度进行解读。

正文

(1)人物特点:理家  协调人际  爱情“乌托邦”

1 理家能力:在《子夜》第一章中,吴老太爷突然地病逝让整个家族一团忙乱。这其中有一段对于林佩瑶为老太爷预备后事的描写。她首先在老太爷奄奄一息即将死去的前一刻立即吩咐仆人打理好后事的准备。首先是赶赴丧事的亲友名单,其次是丧事场所的准备与打理,最后是丧事服务人手的调配与组织,可以说从简短的与仆人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极具持家能力的能干的少妇形象。而在布置这一切的同时,这位少奶奶还果断的对送来的老太爷的行李进行了妥当的处理。在这个大家族中看似人丁兴旺而其实真正发挥作用的人寥寥无几,在丈夫一心忙于事业的现实情况下,这个家庭内部的大部分事情就都由这个少奶奶打理与 排。吴少奶奶这个人物的重要也就凸现了。而这场丧事的预备让人相信林佩瑶是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

2 协调人际:林佩瑶这个人物充当了整个吴家的可以说除了吴荪甫外最重要的角色——女主人。在处理看似简单的家族事务中,因为这个家族的庞大与所属阶层的特殊性。使得一切事物都带上了种种社会缩影的痕迹,让原本简单的事情也会变得繁琐与微妙。如何与各种人物进行交往,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胆量和智慧。对于自己的家人她尽力去和谐关系,例如,在与姑老爷打牌时,她会说“姑老爷要是高兴,就打一副;不比得荪甫,他说麻将是气闷的玩意儿;他要是赌,就爱的打宝摇摊!”这样的话来活跃气氛与调动情绪。在处理自己的妹妹林佩珊与小姑吴惠芳两位的恋爱问题上,她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明与理解,与顽固专制的吴荪甫形成鲜明对比。例如,当吴荪甫明确的对倾慕林佩珊的范博文表示反对与厌恶并且用

“佩瑶,你也总得把阿珊的事放在心上,不要由她每天像小孩子似的一味玩笑!”这样的话来提醒她时,她在最终明白丈夫态度与立场后,仍然是以尊重妹妹的选择为最终的标准。所以,当吴佩珊跑到她面前征求她的意见之时,她先问的是“那么你到底爱不爱他?”而没有直接的用丈夫的观点去要求妹妹。对于小姑惠芳的恋爱,她还是处于较为开明的立场和态度,

当丈夫一再表示自己的态度与立场后,她面对丈夫的“譬如四妹的事。我不是老顽固,婚姻大事也可以听凭本人自己的意思。可是也得先让我晓得,看两边是不是合式;用不到瞒住了我!况且这件事,我也一向放在心上,也有人在我面前做媒;你们只管瞒住了我鬼混,将来岂不是要闹出笑话来么?”的话,用“嗳,这就奇了,有什么鬼混呀!你另外看得有合式的人么?你倒说出来是谁呢?”这样的话来为惠芳小姐争取主动和自由。即便是丈夫得知自己的妹妹离家出走后大发脾气,并且用“佩瑶!你马上到女青年会寄宿舍去同四妹来!好歹要把她叫回来!”这样的话来命令她时,她也并没有表现屈服于丈夫的随声附和而是用“何必这么性急呢!四妹是倔强的,今天刚出去,一定不肯回来。”这样温婉的话来缓和矛盾。对于自己的丈夫,她则是在坚持自己的原则下尽量不与丈夫产生冲突与矛盾。在丈夫为了双桥镇的农民暴动而愤愤不已之时,她尽量保持沉默,虽然最后的一句“我想——一个人的理想迟早总要失败!”惹恼了吴荪甫,但是这也是在丈夫的一再要求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于丈夫对妹妹与小姑恋爱的强势干预,她有不满但也有妥协,所以,她在对林佩珊问完了爱不爱的问题后,还是表示了丈夫的观点。在惠芳小姐出走后,丈夫大发脾气的情况下,她也会用“这么一点事何必动火哟!不过四妹也古怪,一忽儿要做坐关和尚,一忽儿又要去读书,连家里都不肯住,倒去住什么七颠八倒的女青年会寄宿舍——”这样的态度来缓和丈夫的极度孤愤下的情绪。总之,她在人际关系上,可以说是“费尽周折”了。

3 爱情“乌托邦”:在对于林佩珊这个人物的塑造上,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作者将一条爱情线布置成了这个人物的主要线索。林佩珊这个人物在一出场时在老太爷的眼里看见的是“ 一团蓬蓬松松的头发乱纷纷地披在白中带青的圆脸上,一对发光的滴溜溜转动的黑眼睛,下面是红得可怕的两片嘻开的嘴唇”。但是,我们却可以说看到了一位美丽时髦的年轻女性。

这样的一位女性嫁入了侯门贵族,上流社会,应该说是完美的生活了,可是这位少奶奶却有她自己的烦恼 ,正如文中写到的“小客厅里的一切是华丽的,投合着任何时髦女子的心理:壁上的大幅油画,架上的古玩,瓶里的鲜花,名贵的家具,还有,笼里的鹦鹉。然而吴少奶奶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似的。”这个缺少的东西在林佩瑶看来是一份美丽浪漫的爱情。在丈夫一心忙于事业的现实中,她得不到丈夫的令她感动的浪漫温情。即便偶有她也会“立刻辨味出这爇情不是为了她,而是为了双桥镇”为了“模范镇的理想”,“她的心便又冷却一半”。所以,当她曾经给予梦幻的初恋——雷参谋出现之时,“现实与“梦境”在她的意识里刹那间成为一交流,她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曾经让她“半惊而又半喜”并且“怀念不已”的青年再一次撩拨开了她内心爱情美梦。可是现实又是残酷的,她已为人妇,已有家庭。一切的留恋与贪婪都会是悲剧的下场,她必须对丈夫忠贞,必须如此。所以林佩瑶一面接受现实的无聊与命运的玩笑,一面在小小的卧室里守着那部《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干枯的白玫瑰浮想连篇,表现出一幅“说不出的一种优怨和遐想”,或许只有这样才可以安慰她对现实不满又无力改变的矛盾内心。吴荪甫对于妻子的表现多次觉察可是几次都一样,他“万事萦心,划过了注意”。这就更加刺激了林佩瑶对于爱情的渴望。可以说,“爱情乌托邦”是对于她的最好比喻了,美丽却又极度虚幻。

(2)人物特点形成的原因

1 社会背景:林佩瑶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最为纷繁复杂的年代,那个年代里动乱,游行,革命,一切的激流勇进都是如此顺理成章的发生着,发展着。而在这样剧烈变革的年代里,个人的命运就会自觉不自觉的与社会和国家联系在一起。而对于十七八岁地青年,单纯与理想主义者的心态就使得这一切更加自然和深刻。五四的爆发让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让林佩瑶们“享受着五四以来的自由”的同时“满脑子是俊伟英武的骑士和王子的影像”。突如其来的五卅运动,更是让她们这样的年轻人得到了新的注意。这也为以后一切的爱情的梦幻悲剧埋下了伏笔。

2 家庭背景:出嫁之前的林佩瑶,生活在一个“名士父亲”主宰的家庭里,这种高层次的生活为她带来了受人嫉妒的“密斯林佩瑶”生活。让她对于自己有着“美妙的未来的憧憬”。出嫁之后的她又是以一位上流社会大少奶奶的身份出现,这又要她周旋于各种名流交际的场所之中,并且处理家庭里的一切繁杂琐碎的事务。这样的突变实在是突然,但是经历着一切的林佩瑶却是更加真实,更加具有能力的女性了。

3 现实的要求:其实不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会对人提出现实的要求,对于林佩瑶而言未出嫁之前父母的突然离逝,把生活的重担交给了她,是她不得不抛弃一切的不实际来迎接极度现实的生活。这可以说充当了她嫁为人妇后与前地过渡的桥梁作用。而出嫁后,丈夫面临的一切挑战与她对于家庭的管理。都让林佩瑶对生活有了新的体会与理解。所以,即便对于现实感觉有所缺失,即便对于爱情幻梦一再迷醉。但是花开了,就会落。梦醒过了,就不会再入梦了。白玫瑰也只能放在书里在无人的片刻偷偷的在人世之船里暗自沉湎,浮想联翩以下,作为对于失去所有的凭吊。

(3)人物设置的意义

林佩瑶这个人物,更多的与吴荪甫形成了一种对比。如果说,吴荪甫是一个极端的现实主义者,那么,林佩瑶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二者构成了一种家庭内部的冲突价值观。而通过林佩瑶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了吴荪甫这个人物的特点,现实,却又保留着中国传统中的某种保守。这一点我们从他对于范博文玩弄诗文游戏的轻视与愤怒以及对于佩珊与惠芳婚事的干预中可以看出来。林佩瑶却恰恰在这其中总扮演着某种斡旋人的角色,这与她价值观与吴荪甫的不同有很大关系。而通过林佩瑶这个人物,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企业家极度现实与“敬业”背后的悲剧,吴荪甫在爱情上失掉了浪漫不可怕,可是却失掉了对于家人起码的关心与理解,这才是最可悲的。作品最后随着那部书的落地,白玫瑰也悄然滑落。这或许不仅仅是宣告林佩瑶美梦的悲剧现实的终结,更一语双关的暗示了吴荪甫事业美梦的悲剧收场,而且更加可悲的是吴荪甫不仅在商场上失败了,情场上同样如此。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林佩瑶这个角色的设定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吴荪甫的悲剧人生。

三  总结

本文从林佩瑶这个角色入手,通过分析她的身份特点与形成原因,最终集中到人物设置的意义上,而意义角度也是从林佩瑶对于吴荪甫人物的塑造上的烘托凸显上进行分析的。本文希望能够从价值多元的角度,从文明社会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避免一味的沿着阶级化的立场和观点看待问题,希望达到超越阶级化的文明史观的角度。也试图在进行文本分析时能有新的与众不同的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