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桥》和《牛车上》读后感想
(2011-10-09 13:02:47)
标签:
文化 |
萧红《桥》和《牛车上》读后感想
《桥》中的黄良子这一妇女形象应该说是萧红笔下悲惨女子的又一代表。不过,这一位代表更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一位为生计而作为地主家孩子的奶妈的贫家女子——黄良子,用自己的奶水养育全家。她对生活只是集中到了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过上好的生活,只要不再受饥饿就好,可是这样的希望也还是不可以满足。推着地主家的孩子,她的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自己的孩子,于是,在整天的奔走于桥东桥西两边的匆忙与焦急中,她多次误听了人的呼唤声,一边担心地主家的责备,一边念着自己家的孩子。可是在艰难也要去看看孩子,于是,即便受着地主家的呵斥或是打骂,自己也要看自己的孩子。为着还孩子的饥饿,一切的恐惧都不是可以考虑的了。于是,千方百计的把地主家的剩饭偷着拿出来,给桥那边的孩子。可是,奔波于两边的她还是没能尅自己的还带来好的生活,孩子在遭受地主家的孩子的打骂后,被大人拦着不许去找黄良子,黄良子内心的悲伤和愁苦该有多么的深刻呀。可是就是这样的隐忍还是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望着读取自己孩子的桥下的河水,她的心还会有血流淌吗?
值得一提的是,萧红用《桥》来命名。也将桥这一实物作为整篇文章的线索,来叙述故事。桥成了连接地主家与黄良子家的通道,在这座桥的两边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而黄良子则是在这座桥上来回行走的主角,正是走在两个世界之间,她才会有最为本能的感慨,那就是:她的孩子命里就缺一座这样的桥,这桥这桥,就隔一道桥。而我们在最终的她的泪水中也看到了一座桥引来的所有的悲哀。于是,读者会跟着思考,究竟为什莫一座桥会呈现两个世界,为什莫一座桥会那样简单而轻易地摧毁黄良子的生活。
萧红用自己的一支笔在读者与悲剧的小说中也加了一座桥。让我们流着泪走进浓烈的悲苦中去,并且发现原来这不止是小说中的故事,现实中满眼遍布。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萧红用自己的笔杆子为我们展示了真实的残酷和悲惨,可是换个角度想,真实的揭露与讲述更能引起人的哀叹与思考。于是,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萧红用另一种方式————真实的悲苦的文字,来进行一种思考,救赎现实的社会,也救赎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