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张千载何许人也?李贽说:“庐陵张千载,字毅甫,别号一鹗,文山之友也。”
万安县窑头镇横塘村张高生老人说,在横塘,家家户户都把张千载和文天祥两位贤者当作祖宗,供在固山寺和祖祠里,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还要虔诚地祭拜。
住在横塘乡村的张千载,又何以与庐陵(今吉安市)城里的文天祥成为好友?
据《张氏族谱》记载,横塘的开基祖叫张日荣,生于北宋祥符年间,其父张清之,因世袭之荫,南唐时知吉州(今吉安市)兼总管府事,全家迁来庐陵。
北宋灭南唐后,张清之随即弃官,隐居在庐陵西街的青泥塘。当时,他的邻居就是文家,文天祥的先祖文守善与张清之非常投机,成了挚友。
张清之头脑灵活,为防不测,悄悄在横塘买了些田地作为家业。文守善见此情景,也跟着在横塘买了田地。到张日荣一代,于1064年把家迁到了横塘。两家虽然分开,但文家在横塘有产业,文天祥便会跟着父亲隔三差五过来,与张千载见面。
两人由此成为发小,亲如兄弟,还在横溪书院一起上过学。
https://rmrbcmsonline.peopleapp.com/upload/ueditor/image/20230515/a_842636356323635200.jpeg?x-oss-process=image/format,jpg/auto-orient,1横溪书院(旧图)
青年时期,文天祥到白鹭洲书院求学。此时的文天祥“体貌丰伟,美皙如玉”,是个气宇轩昂的青年才俊。宋宝祐四年(1256年),20岁的文天祥状元及第,名噪一时。
美中不足的是,他的好友张千载屡考屡败,名落孙山。他知道张千载的才学,想推荐他出来做官。但每次推举,张千载总是婉拒,这就是李贽所说的“文山贵时,屡辟不出”。
在横塘村,至今保存着一块珍贵的匾额。《张氏族谱》叙说了匾额的故事:文山中了状元后,整个横塘村为之感到骄傲。张千载自告奋勇,请新科状元题词。文天祥亲题“大雄宝殿”匾额一块,前款标明“赠张府”,后款落“文山”印,以示真诚和郑重。文天祥后来屡回横塘,与横塘村人来往甚密。横塘村还保存有敕书阁、课读斩以及固山寺等遗迹。
https://rmrbcmsonline.peopleapp.com/upload/ueditor/image/20230515/a_842636356323635201.jpeg?x-oss-process=image/format,jpg/auto-orient,1
白鹭洲书院
二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元军气势汹汹,进犯中原。次年正月,宋太后下《哀痛诏》,并给江西提刑兼知赣州的文天祥一道专旨,命他招募兵员,赴京守都。
文天祥接到诏书,立即联络赣州、吉州等四方义士,招募将士5万余人,浩浩荡荡从赣州出发,顺江而下,来到惶恐滩头,受到家乡人民的欢迎。
据《万安县志》记载,1277年8月,文天祥率军来到万安县良口镇,驻扎三慧寺。张千载组织上百人挑着粮食、蔬菜和家禽,前往良口镇劳军。文天祥说:“千载之助,若雪中送炭。”
看着疲惫不堪的文天祥,张千载忧心忡忡地说:“以你区区之兵,何挡虎狼之师?”天祥说:“虽自不量力,亦当赴汤蹈火。”张千载泪流满面,赞叹道:“文山,真义士,天必祥也!”翌日一早,文天祥率军北上,张千载随船一同前往。
到了万安县城,张千载握着文天祥的手,含泪送别挚友。
1278年12月,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俘,他立马吞下随身携带的冰片自杀,却没成功。元军统帅张弘范竟令他给时任枢密副使的张世杰写信,企图通过天祥之手,以达到劝降的目的。
文天祥冷笑一声,挥笔写下千古名作《过零丁洋》,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心迹。
1279年3月,大臣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毅然投海自尽,南宋灭亡。文天祥五内俱焚,随之绝食八日,可又没成功,被押往大都。
船行多日,渐渐靠近吉州。因山水阻隔,大家未听到文丞相舍身成仁的音讯,惴惴不安。
庐陵向来崇文重教,有人居然担心文山苟且偷生。此时,一个叫王炎午的书生,写了一篇《生祭文丞相文》,此文列举众多可死事由,主题就是一个,要求文天祥速死!
此事传开后,张千载无比愤怒。他回到横塘,一说此事,大家义愤填膺,纷纷驳斥:“天祥乃顶天英雄,何用生祭?”随后,张千载安顿好妻子,变卖了家产,准备跟随文山去大都。
当元军押着文天祥经过吉州时,一天深晚,张千载竟悄悄摸近元营,见到了文天祥,直言自己将前往大都,陪他走过最后一段人生路。文天祥大惊失色,连连拒绝。张千载说:“你舍生取义,难道我不可以舍家赴京?”
https://rmrbcmsonline.peopleapp.com/upload/ueditor/image/20230515/a_842636356323635202.jpeg?x-oss-process=image/format,jpg/auto-orient,1
文天祥纪念馆
三
到了大都后,文天祥被关押起来。张千载就在附近找了个房子住下来,“往即寓文山囚所近侧,三年供送饮食无缺”。
三年里,张千载还担任联络员。通过张千载,文天祥在狱中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不禁潸然泪下。
文天祥深知只要自己屈膝,便可获得富贵。然而,一身浩然正气的文天祥宁肯赴死,也不愿丧失气节。他写信给妹妹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文天祥在狱中写的不少诗文,也由张千载花钱买通关系,秘密带出,其中就包括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临刑前,文天祥写下绝笔信,回答了王炎午等人的质疑。张千载得知文天祥即将被处死,心如刀割,提前做了个木匣。文山遇难时,正值腊月,北方积雪没膝。
后面的故事,《富田文氏族谱》有记载,其内容与李贽《张千载》大体一致。再对照《宋史·文天祥传》,便可知晓当天情景:文山妻欧阳氏得知噩耗后,痛哭着前往,许多义士一并同行,其中就有张千载。张千载亲自把天祥的遗体运出去火化,又把骨灰、牙齿和发丝收藏在木匣、布袋里。
回乡时,天空雪花飞舞,大地滴水成冰。为防止被人发觉,张千载身背木匣,腰系布袋,踏雪踩霜,日夜兼程。
回到庐陵,张千载立即将文山尸骨交给其亲属安葬,大丈夫文天祥终于在家乡安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张千载,生不求立庙堂之高,死不求传青史之名,却能倾家荡产,忠诚善待知己。厚德载物,仁义无价。张千载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行为,应当“千载”流传。
(转自2023年第5期《当代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