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清净大东山》2022年9月6日刊发存谢!

(2022-09-07 11:10:54)
标签:

历史

旅游

情感

文化

分类: 散文诗歌

江西是个好地方|清净大东山

2022-09-06 10:39:04   阅读:99580      来源:江西日报

文/郭志锋

http://pic.jxxw.com.cn/v4/group4/M00/23/62/rBAVG2MWrKaAPO0FAAGyzT_wR30412.jpg

虎年真虎,入秋之后气温居然一路攀高,最高气温竟然达到前所未有的40度。再加上连日来,滴雨未降,土地普遍喊渴。

此时,接到赴大东山的邀请,不禁喜出望外。对于大东山,我慕名已久。知道大东山主峰处于赣江东岸,海拔890多米,整座山脉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既峰峦高耸,气势磅礴,又植被丰富,风光秀美。

更重要的是,大东山是一个十分神奇的地方。

大东山神在清凉。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28,是盛夏和初秋避暑观光的好去处,有着 “江南小庐山”的美誉。当下,赶赴大东山,亦逢其时,可亲身领略一番大东山的清凉。顶着炎炎秋日,我坐在空调车里,仍觉得闷热难耐。或许身材偏胖,竟汗流浃背。然而,车子一进入大东山盘山公路,眼前立刻涌来一波又一波绿浪。道路两侧,金丝楠和银杏树郁郁葱葱,迎风摇曳,车内的温度仿佛也在随之下降。到达主峰之后,一下车,顿感空气格外清新,习习凉风,扑面而来。被汗水浸透的衬衣,经山风一吹,不知不觉间已经晾干。真是遥襟甫畅,其喜洋洋者矣!

我不想浪费眼前的清净,只想一个人静静地享受。我走进一片竹林,竹林面积不大,但每一根竹子都笔直挺拔,枝繁叶茂。阳光只在竹顶嚣张,竹林内静若处子。端坐其间,凝望沉思,恍惚间,每个竹节,每片竹叶,每棵小草,正渗出一串一串的露珠。所有的热流已被击退,只剩这片安然恬静的竹林,用无与伦比的凉,沁人心脾。不过,我寻觅到“独坐幽篁里”的幽静,却遗憾一时无法“弹琴复长啸”。我站起身,靠近一棵浓绿的桂花树,立在她的身边拍照留影,想把她带进自己的梦里,让梦也能增添几分凉意。我惊喜地发现旁边还有一棵高大的红豆杉,粗壮的主杆上挂满了祈福的红布条。这树长相奇特,枝上生枝,绿叶交加,节节向上,似乎藏着无尽的绿意。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两棵并肩而立的菩提树。

唐初,僧人神秀写下一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慧能看后,回写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故事曾令我真以为菩提本非树。哪知,菩提也是树,而且喜欢阳光和水。大东山土质湿润,气候温和,尤其适合菩提的生长。你瞧,这两棵菩提,黑黑的皮肤,高挑的身材,葱绿的叶片,强壮的枝条,巍峨挺立,气势非凡。坐在树下,微风拂面,神清气爽,我几乎醉氧,一种说不出的轻快和通透漫遍全身。我再三地细看树干上一道道平滑的纹理,却看不出它的出生年月和性别。我摘下两片绿叶,发现向阳的一面为深绿,背阴的一面为浅绿,形状像个鸡蛋,但我摸不清它的性格和秉性,更悟不透神秀和慧能两人对话的禅机。但此刻,我对于大东山的清凉,在这里体会得最深,真正有了切肤的感觉,真想化身为一棵菩提永留此地!

“舍舟江岸望峻赠,路险巾车御漫胜。天上楼台山上寺,云边钟鼓月边僧。”这是苏东坡登临大东山后留下的诗句。竖耳倾听,却没听见隐隐约约的钟声。或许,自三国时期就已响起的钟声,传之久远,现已消失在这片绿色的森林,消失于山间的清泉。

原来,大东山最准确的标签不是清凉,而是清净。

“一方一净土,一念一清净。”轻轻地翻开《吉水县志》,就能看见大东山悠久的禅史。早在孙吴赤乌年间,大东山上就有了云隐寺。唐朝时,般若禅师到此讲经说法,香火一度旺盛,遂改名为般若庵。后来,山上的寺庙越来越多,计有东山寺、孝义寺、云隐寺、极乐寺、龙济寺等等,善男信女,时时云集。

“若欲无境,当忘其心。”不论是佛幡幢幢,还是檀香悠悠,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心境。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看惯了云淡风轻,也就看透了人世沧桑。

这种清净,世人皆很期盼。曾几何时,名人学士争登大东山,也想在此一洗心间的灰尘,开启清爽畅快的人生。于是,白居易、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解缙等等,都与这里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明朝状元罗洪先幸得这方宝地,以山为室,依树为床,终日攻读。樟树、枫树、栎木,每一棵树木都曾聆听他的朗读;香附子、马鞭草、菟丝子、凹头苋,每一棵小草都曾仰望他的身影。清净、清静、清幽,成了他期许的心境,一步一步将他引渡到状元的彼岸。

问尔哪得开学馆,唯有东山清净地。明代时,儒家弟子上山建起东山精舍,大儒薛宣和王阳明先后入山讲学,一个阐述程朱理学,一个讲授阳明心学。接着罗洪先、邹元标分别创建东房书院和草堂书院,筹措学田,制定学规,学生一度达到数百人。《小窗幽记》曰:“盛暑持蒲,榻铺竹下,卧读《骚》《经》,树影筛风,浓荫蔽日,丛竹蝉声,远远相续,蘧然入梦。”凉风去躁热,清心好读书。无怪乎吉水“一门三进士、隔河两都堂、十里九布政”了,原本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从清凉之地到清净之境,两者之间,究竟有多少类似、多少距离?谁又能说得清呢?

借着文友江枫的引导,我开始游历大东山现存的寺院。从山顶到山腰的中轴线上,依次坐落着藏经阁、大雄宝殿和天王殿。建筑与别处相差无几,无非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但此地寺庙大有异相。既看不见一分喧嚣,更看不见一丝市俗。庙宇安然,法师的举止同样安然,一派恬淡从容的气象,“隐”和“禅”在这儿得到了最真的写实。也许此为清静的另一种表达。风过树梢,不再留痕。

转了一圈,我再次回到菩提树下。抬头看,天空碧蓝,白云游弋;往前看,层峦耸翠,艳阳高照。好像整个世界都成了火焰山,唯存脚下一方清净地。

心若清净,热又奈何?

忽然,几声难得的鸟鸣滴入耳中,叫声疾而短,脆而亮。我左顾右盼,竟找不到鸟的踪迹。受此感染,两句心得油然而生:“云隐大东山,风驻禅宗地。”

编辑:刘明明

复审:冯星星

审签:邵平

监制:吴志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