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史随笔《“千载”家风映古今》2022年7月20日刊发,存谢!

(2022-07-22 08:20:00)
标签:

历史

情感

文化

图片

分类: 文史随笔

“千载”家风映古今

2022-07-20 11:08:40   阅读:85869      来源:江西日报


文/毛江凡 郭志锋

http://pic.jxxw.com.cn/v4/group4/M00/06/A3/rBAVG2LXXKWAKen8ADVKkovKd9Q383.jpg

万安古城楼观澜门,见证了张千载与文天祥的生死交情。摄影丨毛江凡

江西吉安,古称庐陵,素有“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打开波澜壮阔的古庐陵史册,有坚守气节的杨邦乂,有“脖子最硬”的胡铨,有“君降臣不降”的文天祥,有刚正不阿的解缙……一代又一代的庐陵人总是以先贤为标杆,以忠义报国为本分,以屈膝投降为耻辱,抒写了一曲又一曲正气之歌,其道德风尚、气节操守、淳厚家风,历来为世人所崇尚与景仰。

历史重要人物的“节义”固然可敬,而芸芸众生中的小人物所呈现出来的“节义”,则更具典型性,同样能引发大众的共鸣和敬仰。在古庐陵历史上,就有一位叫张千载的小人物,以“生死交情,千载一鹗”的义举被写进了历史。作为文天祥的知己好友,张千载的侠肝义胆、家国情怀、大德大义,早已化作一道光芒,映照进庐陵家风的丰富内涵里,并一直传承至今。

文山发小 亲如兄弟

张千载何许人也?明代文学家李贽写的《张千载》一文里,有详细介绍:“庐陵张千载,字毅甫,别号一鹗,文山之友也。”

其实,张千载和文天祥(原名文云孙)不仅是好友,还是发小,两人友谊深厚。

那么,住在万安县窑头镇横塘村的张千载,又何以与庐陵城(今吉安)里的文天祥是发小呢?

横塘村风光秀丽,民风淳朴。村里的张高生老人说,在横塘,家家户户都把张千载和文天祥两位贤者当作祖宗,供在固山寺和祖祠里,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还要虔诚地祭拜。

在横塘村祠堂,笔者见到了《张氏族谱》。据记载,横塘的开基祖叫张日荣,生于北宋祥符年间,其父张清之,因世袭之荫,南唐时知吉州(今吉安)兼总管府事,全家迁来庐陵。北宋灭南唐后,张清之随即弃官,隐居在庐陵西街的青泥塘。当时,他的邻居就是文家,文天祥的先祖守善与张清之非常投机,成了挚友。

张清之头脑灵活,为防不测,悄悄在横塘买了些田地作为家业。文守善见此情景,也跟着在横塘买了田地。到张日荣一代,更是在1064年把家迁到了横塘。两家虽然分开了,但由于文家在横塘有产业,文天祥便会跟着父亲隔三差五过来,与张千载见面,两个发小相伴成长,常常一起踏着朝阳上学,踩着星光回家,形影不离,亲如兄弟。如今,万安民间仍有关于张千载和文天祥曾一同在横溪书院读书的故事。

青年时期,文天祥来到著名的白鹭书院,求学于硕儒欧阳守道门下。此时的文天祥 “体貌丰伟,美皙如玉”,是个气宇轩昂的青年才俊。他邀请张千载一起进城赶考。可是天不佑人,张千载屡考屡败,而文天祥却一路高歌。

宋宝祐四年(1256年),20岁的文天祥赴京城参加科考,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宋理宗出题“法天不息”。天祥略微思考,挥笔写就,全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理宗御览,惊喜万分,钦定为状元。

状元及第,这些光环笼罩在一个人的头上,已经足够完美。可文天祥却总觉得有些遗憾。他知道张千载的才学,想推荐他出来做官。但每次一说,张千载总是婉拒,这就是李贽所说的“文山贵时,屡辟不出”。

在横塘村,至今保留一块珍贵的匾额。《张氏族谱》叙说了具体的经过。文山中了状元后,整个横塘村都轰动了。张千载自告奋勇,要他替固山寺题词,新科状元亲题“大雄宝殿”匾额一块,前款标明“赠张府”,后款落“文山”印,以示真诚和郑重。四天后,其父文仪逝世,文山只得辞官回乡。守孝三年,屡回横塘。每逢村中有红白喜事和节庆之日,文天祥只要知晓,一定会随上一份人情礼,并委派人员到场致意。

因为文山和千载在前引领,横塘村越来越崇文尚德。张日荣、张千载后人繁旺,英雄辈出。佼佼者如明代张鸣冈,官至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南京刑部尚书;又有张雨先后任云南道御史、甘肃和陕西巡察御史,且有《匏洲集》一书传世。至今村里还有鸣冈牌坊、敕书阁、课读斩以及固山寺等遗迹。

雪中送炭 慰劳义军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元军气势汹汹,入侵中原大地。1274年,元军已大举南下,饮马长江,威胁京都临安,朝廷一片慌乱。次年正月,宋太后下《哀痛诏》,并给江西提刑兼知赣州的文天祥一道专旨,要他招募兵员,赴京守都。

文天祥接到诏书,立即发出“讨元檄文”,联络赣州、吉州等四方义士,招募将士五万余人,浩浩荡荡从赣州出发,顺江而下,来到惶恐滩头,受到家乡人民的欢迎。

1277年8月,文天祥率军来到了万安县的良口镇,驻守于三慧寺。张千载组织上百人挑着粮食和蔬菜、家禽前往劳军。文天祥说:“千载之助,若雪中送炭。”看着疲惫不堪的文天祥,张千载忧心忡忡地说:“以你区区之兵,何挡虎狼之师?”天祥说:“虽自不量力,亦当赴汤蹈火。”千载泪流满面,赞叹道:“文山,真义士,天必祥也!”

翌日一早, 文天祥率军北上,张千载随船一同前往。到了万安县城, 文天祥握着张千载的手,无语泪先流。张千载再度含泪送别挚友。        

1278年12月,战败退守广东海丰的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俘,立马吞下随身携带的冰片自杀,却没成功。元军统帅张弘范是个汉人,自以为天祥软弱可欺,竟令他给时任枢密副使的张世杰写信,企图通过天祥之手,以达到劝张降元的目的。文天祥冷笑一声,挥笔写下千古名作《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79年3月,大臣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毅然投海自尽,南宋由此灭亡。文天祥耳闻目睹,五内俱焚,随之绝食八日,可又没成功,被押着径往大都而去。

船行多日,渐渐靠近吉州。因山水阻隔,大家未听到文丞相舍身成仁的音讯,不免惴惴不安。庐陵向来崇文重教,有人居然担心文山苟且偷生。此时,一个叫王炎午的书生,好出风头般地写了一篇《生祭文丞相文》,大呼:“文章邹、鲁,科第郊、祁,斯文不朽,可死……虽举事卒无所成,而大节已无愧,所欠一死耳,奈何再执?”

此文列举众多可死事由,主题就是一个,要求文天祥速死!此事传开后,张千载无比愤怒。他回到横塘,一说此事,大家义愤填膺,纷纷驳斥:“天祥乃顶天英雄,何用生祭?” 随后,他安顿妻子,变卖了家产。说等押送的元军路过吉州时,一定要跟着文山去大都,以便照料发小的起居生活。

当元军押着文天祥经过吉州时,一天深晚,张千载竟悄悄摸进元营,见到了文天祥,直言自己将前往大都,陪他走过最后一段人生路。文天祥大惊失色,拒绝道:“不可,我前往的是虎窝,千载你不可受此牵连。”千载说:“你可以舍生取义,难道我不可以舍家赴京?”

义薄云天 生死相随

到了大都后,文天祥被关押起来,张千载就在附近找了个房子住下来,每天去给文天祥送饭。“往即寓文山囚所近侧,三年供送饮食无缺”,一干就是三年。

期间,张千载还担任了联络员。通过张千载,文天祥在狱中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不禁潸然泪下。

文天祥深知只要自己屈膝,便可获得富贵。但他不愿丧失气节,写信给妹妹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在狱中写的不少诗文,也由张千载花钱买通关系,秘密带出,其中就包括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说浩然,沛乎塞苍冥……

这首诗写了十二位忠臣义士,通篇运用排比句式,铁骨铮铮,气壮山河,读后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灵魂也为之得到洗涤。

临刑前,文天祥特写一纸作为表白:“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其赞说:孔说成仁,孟说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

文天祥的绝笔信,回答了王炎午之流的疑虑。而布衣张千载,其忠其义,不是停留在文字和口头上,而是再一次用行动写就千秋绝唱。得知文天祥即将被处死,他早早地做了个木匣。文山遇难时,正值腊月,北方已普降大雪,积雪没膝。横塘人认为,可能在千载孤身潜往的时候,结果如《宋史·文天祥传》中所言,文山妻欧阳氏也动身前往,还有许多义士一并同行。然而,收回文天祥尸身火化后,欧阳氏说“我夫不负国,我安能负夫!”说完,遂自刭而死。张千载又把她的遗体运出火化,把骨灰和齿发收藏在布袋里。

回乡时,阴云密布,天空雪花飞舞,大地滴水成冰。为防止被人发觉,又因路途遥远,张千载身背木匣,腰系布袋,踏雪踩霜,日夜兼程。一回到庐陵,立即将文天祥及妻子欧阳氏的骨灰和齿发交给了其亲属,使之及时得以安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张千载虽为布衣,命微如蚁,但陶宗仪的《辍耕录》、程敏政的《宋遗民录》、杨慎的《升庵诗话》等等著作,都点其名,写其事。而李贽一文,更是流传“千载”。黄金虽贵,仁义无价。张千载的善举,堪为人间典范。

如今,在横塘,张千载大德大义的家风,代代传承。如窑头中学的肖明芳老师,十多年来爱心助学达77000多元,帮助一个又一个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爱心故事传遍四乡八邻;如横塘村71岁的张治渊老人,在村里成立脐橙专业合作社,无私帮助村民种植脐橙,全村脐橙年产量达千万公斤,产值数千万元,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无私奉献、热心助人、有情有义,这些千载身上的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已经在这里蔚然成风。

编辑:万晴

复审冯星星

审签:邵平

监制:吴志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