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日报刊发《铁血万安》评论存谢!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图片 |
分类: 小说评论 |

长篇历史小说《铁血万安》,第一次全面展示了“五大县级暴动”之一万安暴动的历史进程,还原了那段激情燃烧、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英雄历史。小说通过主人公钟文南的成长历程,又一次树立起中国共产党坚定执着追理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精神丰碑。
钟文南的出场,显得原汁原味,没有人为的美颜和拔高。作为百嘉酒坊的学徒,钟文南一心酿酒,不想管也不愿管他人的“闲事”。即使母亲被乡里的团丁枪杀,也只是心存仇恨,隐忍不发。直到父亲被县靖卫团副团长刘雪冰公然杀害,想到的也只是报仇雪恨。地下党员肖爱水几次动员他参与农民自卫军的行动,他不是推脱,就是逃避。这种英雄叙事,与常见的英雄雄纠纠地出场,大大不同。然而,恰恰正是这种“缺憾”,体现了英雄来自人民,伟大出自平凡的真理。而且,当钟文南无意中发现酒坊后院的酒窖时,更有一种落寞、失意的情绪。他甚至一度质疑肖爱水他们的暴动是否能够成功。对中国共产党,他的认识同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体现了人类认识规律的一般发展性原理。从开始听江西省早期革命家曾天宇的演讲,到与酒坊罗老板、恋人肖爱水、地下交通员满姑等人的交往,一步一步地体会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另一方面,生活环境的恶劣和变迁,也成为英雄成长的摇篮和温床。钟文南的思想转变,有一条明显的成长轨迹。最大的转折点,应当是他被捕后在狱中的所见所闻。他不但亲眼目睹了共产党员坚强不屈的大义凛然,而且感受到了他们英勇顽强的革命气概。肖爱水舍身救己、风雨同舟的表现,也让他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回顾从前走过的路,心灵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礼。直到在奇袭泰和城的激烈战斗中,赣江鱼馆伙计严辞奋不顾身、壮烈牺牲,才使他猛然醒悟。由此,一个被动参加革命的青年终于有了精神自主和尊严觉醒。出狱后,他开始有了“跟党走”的意识,写出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如果说敌我斗争的残酷,让以钟文南为代表的广大青年认清了敌人的凶残、反动本质,那么以曾天宇、张世熙、陈正人、肖爱水等共产党员的帮助和教育,则让这些青年走上了一条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光明大道。“江西三杰”之一的曾天宇、万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世熙都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引导着钟文南。他们身上那种孜孜追求真理、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大勇敢深深地吸引着、打动着年轻的钟文南。特别是在有了毛泽东、朱德等革命先驱的指导,广大的万安人民第四次攻打县城时终于取得了暴动胜利,成立了江西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农民刘光万当选为第一任主席以后,钟文南再一次看到了共产党人为民作主、为民谋福的种种壮举,更是坚定了“跟党走”的革命信念,站稳了革命立场。也就从那时起,他已从一个只想着复仇的懵懂青年,成长为坚强、刚毅、果敢的革命战士,所以也就能够毫不犹豫地跟着陈毅上了井冈山,成为著名的“八十农民上井冈”中的一员,并且担任了万泰游击大队第一中队的中队长,走上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途。
总之,《铁血万安》遵循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娓娓道来,如叙家常,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富有万安地方特色的风情人俗画、战火弥漫图。当然,小说亦有不足之处,比如作者明显受限于真实事件,创作上有些拘谨;个别人物的刻画也存在着扁平化倾象等等,但瑕不掩瑜,真心地期待作者在创作上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