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爱弥儿》中的劳动教育思想

(2011-11-21 13:14:51)
标签:

杂谈

分类: 上善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 高尔基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在教育方面更加要求多元化的发展及教育的全面化,不断发展受教育者的各方面能力。

     最近正在读卢梭的《爱弥儿》,读到他对劳动教育观点的时候,就有了一些感触。《爱弥儿》是卢梭于十八世纪创作的,当时是法国的黑暗时代,资本家、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即“第三等级”是为数众多的被榨取的对象。卢梭作为法国的思想启蒙家,其理论著作给法国革命开拓理论先锋。

    卢梭自己假设了一个教育对象,名叫爱弥儿,他出生于贵族,卢梭在书中详细描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及他的教育方法,并对他进行教育。卢梭的教育思想从他的人性观点出发,提倡自然教育,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要服从自然地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这种教育方式的构想在当时无疑是空前的,在活动中学习知识经验,并掌握实际技能。

这种教育就我看来,可否理解为劳动教育,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得对事物的概念,到大自然中去,亲自研究和观察各种事物的观念。但是我所说的劳动教育又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劳动。我在此基础上将劳动教育丰富了,理解为:在实践生活中,学生从教师、课本中学到的间接知识运用到手工劳动中、实践劳动中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亲身实践,从而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的正确性及牢固性,建构自己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教育使学生更容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速自身知识的增长及心灵的成长。

早在春秋时代,儒家的社会分工就将劳动划分为劳心和劳力。《孟子·滕文公上》:“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二元论的哲学把劳心和劳力的人分成两个阶级,劳心的专门在心上做功夫,劳力的专门在苦力上讨生活。其实我不太理解这种对劳动的社会分工,回想当今中国学校教育所提倡的劳动教育也就是一种劳心教育,只注重孩子如何去学习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劳力的教育及理性知识的培养。由此,我文章中所说的劳动教育更侧重于劳力教育方面,其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躬亲的良好习惯。事必躬亲,对培养孩子自强自立很有益处。现在有许多独生子女,被养尊处优,基本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无论是父母还是学校的教师,都要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参与实践,在亲身体验中才能顺应他们本性的发展。其次,劳动教育是实现智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劳动实践中,有利于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摆脱于书本知识的束缚,锻炼动手能力,使他们尽早学会自立、自强。第三,劳动教育是学会生存的一种智慧教育。通过劳动,孩子们可以在生活过程中体验、理解、认知到最有价值的知识,这种知识不仅是直接保全自己、获得生活必需品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感,寻求至善的精神境界所需求的知识,使人成为人。

 

卢梭看来,“如果不叫孩子去啃书本,而是叫他再工场里,则他的手就会帮助他心灵的发展,他将变成一个哲学家,虽然他认为他只是一个个人。”《爱弥儿》上卷P220.)从书本中我们可以学到直接经验,但真正的智慧不可能完全从书本中或权威中得到,劳动教育不应使人变得迟钝,它应该是促进创造性才能发展,寻根究底,激发他的学习动机,这样在工场里参加劳动,一小时学的东西比听讲一整天的东西还要多。

    卢梭在教育爱弥儿的时候强调“实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顺应儿童的本性,因而我把这种实践意会为上面所说的劳动,关于劳动,参照大百科全书的解释,定义为劳动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其实质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自身目的的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换,即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性质,为人类的生活和自己的需要服务。

因此,让爱弥儿在不同教育情境中去劳动,去自己体验,才会有所感悟,才会有所成长。与此同时,卢梭提出“消极教育”,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儿童率性发展,但是这种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又不是完全不加理睬,而是有针对性的指导。其实这种教育构想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无为而不为”的思想,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他的这种说法就和卢梭的消极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最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自我教育,学会自我探索、不断发展的能力

爱弥儿参与劳动,参加生活实践,因为“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出自《爱弥儿》第三卷),这就是中国常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与其交给他知识,不如教他学习的能力,参与实践,参与劳动,学会探索。在劳动中,在实践中,爱弥儿便会有学习的欲望,渴望得到知识,激发了他的内部学习动机,遇到困难则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也就达到了教育的主要目的,这也可称为知识劳动教育。也就是这种知识劳动教育才可以解决下面的难题:如何才能让爱弥儿知道他所学知识的用处“他到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问题不在于他学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学习的知识是否要有用处”只有通过实践劳动才能使爱弥儿学以致用吧。我们应当相信,这也是教育一直追求的理想,在实践中检验,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让这些知识使学生学会生存,称为真正的、自由的、理性的、有创造性才能的人。

在实践中检验知识的同时,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应学生本身呢。在具体的实践劳动中,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知识冲击,劳动中感受领悟到的知识就会与头脑原有的知识想碰触,渐渐的,学生也就明白了什么才是适应自己的知识,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思考,教师的重要性,因为爱弥儿还很小,他的头脑中还没用形成健全的知识系统,因此呢,我认为教育者就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反馈信息来有针对性的改变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等。在《爱弥儿》中,只有一个教育对象,根据爱弥儿的情况可以很快地进行调整,并会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因此卢梭说的他受的教育适应爱弥儿本身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对于中国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模式,如何去实施这种教育理念,将是一件不菲的事情,将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及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不过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教育理想目标吧。

 卢梭认为教育要“回归自然”,企图在朴素的自然中让儿童自然成长,由此塑造“自然人”,而劳动正是“自然人”所必须从事的活动,为此我们强调劳动教育。卢梭认为教育随生命而开始,从1213岁起,孩子的体力不断增长,除了知识教育外,最重要的就是劳动教育了,这个时期就是学习、工作的时期。卢梭从教育理论阐述认为爱弥儿必须接受知识教育和劳动教育,劳动是“社会的不可或免的责任”。通过劳动,才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否合理正确,在劳动中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之系统化。

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或免的责任”,卢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一个独立自主,有谋生手段的人,接受劳动训练,才能有正常人的生活。“自然的需要是人人一样的”,任何人都要借他人之力而生活,通过劳动来偿付日常生活所需的费用。”“任何人只要不劳动就是一个流氓”,由此他呐喊:“一个人在那里坐吃不是他本人挣来的东西,就等于就是盗窃。”《爱弥儿》上卷P249.

关于劳动教育,其实一直没有被教育所忽视,古今中外一直被许多的教育思想家所提倡。劳动教育很有现实及深远的实际意义,读《爱弥儿》我又有了深刻的认识,虽然理论转化为现实总是不那么一帆风顺的,荆棘重重,但是教育家的思想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批判的接受与创新。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或者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教育劳动理念,采取有效、高效的途径进行劳动教育,寻求不断的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