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案例分析
(2012-11-05 21:54:30)
标签:
谈判案例分析校园 |
分类: 大学资料 |
案例分析题
某县一饮料厂欲购买意大利固体桔汁饮料的生产技术与设备。派往意大利的谈判小组包括以下四名核心人员:该厂厂长、该县主管工业的副县长、县经委主任和县财办主任。
问题如此安排谈判人员说明中国人的谈判带有何种色彩?
如此安排谈判人员理论上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如何调整谈判人员?
作上述调整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说明中国人的谈判带有严重的封建官僚色彩。
会导致谈判破裂或损害中方利益的结果。
应该指派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商务人员、技术人员和法律人员替换原小组中的3名政府官员参与谈判。
是国际商务谈判中有关谈判组织结构的理论
中方A公司与美方B公司就某项条款进行谈判,由于美方B公司就该项条款与A方始终未达成协议,且始终不愿作出进一步的让步,因此,在进一步的谈判中,A方人员虽然耐心地重申了己方的有关要求,并希望双方都能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让步,但,B方人员却含糊其词,顾左右而言它,一会儿说对A方的有关要求还是不够明确,一会儿又借口有急事需要处理,希望谈判能够继续拖延,要么就是将谈判委托给无实际决策权的人员来进行。
1、你认为B方人员的所作所为有何不妥之处?
2、你认为谈判结果将如何?
答:1、B方人员若是对进一步的谈判失去兴趣,应该选择比较礼貌的方式向A方委婉提出,以求选择更好的解决方式。而此题中B方的态度则会使A方觉得B方对自己不够尊重,这样有可能激怒对方,给谈判带来不利影响。也就是说,B方这种软磨硬抗式的拖延很可能会使对方产生反感情绪,甚至导致谈判陷入僵局。
2、若B方不改变谈判方式,继续这样拖延谈判,最终会使谈判陷入僵局,影响双方以后进一步的合作。
意大利某电子公司欲向中国某进出口公司出售半导体生产用的设备,派人来北京与中方洽谈。其设备性能良好,适合中方用户。双方很快就设备性能指标达成协议,随即进入价格谈判。中方讲:“其设备性能可以,但价格不行。希望降价。”意方说:“货好,价也高,这很自然,不能降。”中方说:“不降不行。”意方说:“东方人真爱讨价还价,我们意大利人讲义气,就降0.5%。”。。。。。。。(省略很多字)。。。。。。。。还是我多你少?双方推断,在此之前双方各让了5%,对等,最后一搏是否也应对等?最终双方将5%的差距(意方5%与中方的10%比)各担一半,即以降价7.5%成交。
1、本案中,意方采用的谈判策略是什么?
2、试评价意方对该谈判策略的使用。
答:1、意方采用的谈判策略是最后通牒策略。(5分)
2、该例反映意方通过“最后通牒”策略压制中方价格欲望,从15%降了一半,使自己仍在不错的条件下拿到合同。但意方也有缺陷,“机票”显示的航班不实,被中方抓住了破绽,又失去了部分策略效力。(3分)
背景材料:美国人科肯受雇于一家国际性公司,担任很重要的管理职位,不久后他向上司请求,见识一下大场面,出国谈判业务,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谈判者。机会终于来了,上司派他去日本。他高兴得不得了,认为这是命运之神赐给他的好机会。他决心要使日本人全军覆没,然后再进攻其他的国际团体。
请问:1、日本人采用了何种策略?(4分)
1、 日本人采取了时间囚笼战术,借时间压力,逼迫美国人签订他自己并不满意的合同。
2、 该策略的基本运作模式:情感接触—时间消耗战—对手别无选择—仓促成交—大获全胜。
3、美国人科肯这次谈判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条:
(1)、缺乏谈判的周密计划,更缺乏对日本人的调查了解,同时非常自负,完全不把谈判对手放在眼里,盲目自信,陷入了日本人的圈套。(2)、一到日本就将谈判期限告诉了谈判对手,从而丧失了时间的主动权,被迫接受了于己不利的条件。
美国一公司的商务代表迈克到法国去进行一场贸易谈判,受到法国人的热烈欢迎。法国人开着小车到机场迎接,然后,又把他安排在一家豪华宾馆。迈克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觉得法国人的服务水平够棒。安排好之后,法国人似乎无意地问:“。。。。。。。。。。。省略。。。。。。
以上案例节选自《卡耐基口才——四——控制谈判的节奏》,请分析上述案例,并回答以下问题。(1)法国人获悉迈克的返程日期时,运用什么谈判技巧?
(2)法国人是如何迫使迈克接受一切谈判条件的
(3)如果你是迈克,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答:(1)法国人运用了“投石问路法”的谈判技巧。即当对方很难从正面回答你的问题时,不要强迫他做出回答,而应采用迂回的方法,暂时避开主题,转移对方的注意力,然后在引申到主题,或者干脆从侧面得到问题的答案。法国人就是通过转移对方注意力的方式,间接的得到自己想要得答案。
(2)答:法国人通过运用期限策略,迫使迈克接受一切谈判条件。时间是除信息和权力之外影响谈判结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期限是一种时间性因素。在商务谈判中,贸易双方常将期限做为一种时间性通谍、促使对方尽快采取对策。在谈判中,期限能使犹豫不决的谈判对手尽快做出决定,因为他们害怕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时间给人造成了某种压力,这种压力常常迫使对方改变战略。法国人很好地运用时间的紧迫感,迫使迈克做出让步。
(3)答:如果在实际生活中发生了这样的事,首先不要慌,要保持冷静,绝不能盲目地遵从期限,让它捆住你的手脚。(就以迈克为例,如果他不甘愿俯首就擒,可以这样说:“真是太遗憾了,对于没有达成协议,我深感不安,不过难得有这样的观光旅行,所以我又要感谢贵国。”这就把球赐给法国人了。期限策略是双方都可以使用的武器,如果不幸掉在“期限”的陷阱中,那一定要有耐性,要相信对方的期限并不是真正的最后截止日期。需知多数人的期限均有商量余地,就看你能否沉得住气。总之,沉着、冷静、有耐心是对付这种局面的最好策略。
甲公司欲销售其一条生产线给乙公司。甲方多次到乙方所在地交流、谈判,也请乙方到甲方工厂参观考察,双方决意合作。不过,乙方留了两个议题:甲方的条件与成交的时间。对此,甲方认为不应成问题。于是,双方约定到乙方所在地谈判。双方在乙方公司的办公楼连续谈判了4天,进度不快也不慢,关键是甲方谈判的8位成员谨慎细致,对各种条件把得很紧,离乙方要求仍有相当差距。乙方看到进度和条件均不尽人意,于是提出了批评意见:“贵方谈判是否有问题,4天过去了不见进展。有些条件本来是明显的,也被贵方专家搞复杂了。这么下去什么时候能谈完?”、、、、、、面对这个争议,双方最后只得妥协,以使合同安全执行。乙方说:“考虑到双方合作,我们可以让一步,减少一半,即10多万美元的设备,其他不能动。”甲方说:“谢谢,我方只好接受贵方建议。”
1、本案中,乙方采用的谈判策略是什么?
2、乙方采用该谈判策略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1、本案中,乙方采用的谈判策略是疲劳战。
2、乙方采用该谈判策略成功的原因主要有:
其一,乙方有备而去——志在必得;其二,既节省了时间,又抗住了自己的疲劳,保持了清醒;其三,坚持最后的复核,确保谈判成果不流失。
背景材料:按照T公司(卖方)与G公司(买方)的协议,G公司应在2005年11月15日之前交付30%货款,但G公司并未履约。三天后,T公司代表找到G公司马总(公司副总)询问货款一事,马总称此事须由刘总(公司总经理)亲自处理,但刘总出差在外,半个月之后才回。T公司代表只好耐心等待,但T公司急需流动资金,总经理一天打几个电话询问此事。到第五天,在总经理的授权下,T公司代表承诺只要G公司马上交付50%货款,可以给予其5%的价格折扣。
请问:(1)、G公司采用的是何种谈判策略?
(2)、该策略的作用?
(3)、应如何应对这种策略?
答:(1)、失踪策略。
(2)、该策略的作用:①、使商谈永远破裂。②、趁机打探对方情况,同时保留是否结束交易的选择权。③、伺机寻找更好的交易。④、推延最后协定的达成,减低对方期望。
(3)、应对方法:①、一开始就小心防备。在商务谈判前,先了解对方公司组织的结构,同时请他写下每个主管的权力范围。②、直接去找“失踪”人员公司的上级,向其提出抗议。③、多方寻找“失踪”人员是否就在附近,或者打听没有此人的同意合同是否可以达成。④、提出建议,让对手限期答复,否则“后果自负”。⑤、在“失踪”的人没回来以前,坦白地和对方商谈,一旦涉及到他们的最佳利益时,“失踪”的人自会有最佳出现的方式。
背景材料:甲乙双方已就有关的交易条件磋商长达3个月之久,基本形成了许多一致的意见,但还有一、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此时甲方提议到本地一风景点游船上边游览、边协商。结果双方很快签订了合同。
问题:(1)、甲方提议是一种什么样的谈判策略?
(2)、这一策略主要用在谈判的什么过程中?)
(3)、使用这一策略会带来哪些好处?
(4)、使用这一策略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1)、甲方使用的是改变谈判环境策略,从而达到打破僵局的目的。
(3)、好处体现在:①、通过游玩、休息、私下接触,双方可以进一步增进了解,清除彼此间的隔阂,增进友谊。②、双方可以不拘形式地就僵持的问题继续交换意见,寓严肃的讨论于轻松活泼、融洽愉快的气氛之中。③、良好的环境使彼此心情愉快,人也变得慷慨大方,谈判桌上争论已久的问题,在这儿就会迎刃而解了。
(4)、注意的问题:①、提出的时机要恰当。②、地点的选择要慎重。③、环境的布置要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