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案例争鸣》样章6

(2015-01-08 22:07:40)
标签:

杂谈

6学生的名字很重要

【实战问题】

    如果不懂学生的母语,学生的名字通常非常难记,会经常出现教师想不起学生叫什么或叫错学生名字的尴尬。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观点碰撞】

让学生制作名牌并摆放在桌子上

鞠慧:我觉得让学生制作名牌摆在桌子上会比较有效果,尤其是教师在同时要教几个班的情况下。在一个班的学生都来自同一国家,面孔比较接近的情况下,记忆学生的名字就更是困难。在微信上,北京语言大学的闻亭老师也分享过一个好办法,就是课间拍摄一张学生的“全家福”,再结合照片进行记忆。

蒋楠:我的做法是给学生起中文名字,并让他们制作名牌。“姓”就从他们母语名字中找相近的,音译过来(不选择生僻的中文姓氏),“名”会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字或词(学生会问他的中文名字的意思),总之一定要native-like。对于初级学生来说,制作名牌也许是他们第一次写汉字,学生都很认真!没错儿。我们在美国时,有的学生高中就学过中文,但是老师给起的名字实在有意思,比如,猛虎、美花……

张京京:做名牌是必要的活动,学生们会很认真。如果给他们提供颜色笔,供摆放的照片夹之类的东西,他们会更加认真。写好后,最初的一两周课他们都会摆在桌子上甚至随身带着。如果是已经工作的成年学生,还可以书写制作简单的名片,顺便练习交换名片,作自我介绍。这个首次书写汉字的过程和写好的名牌应该照下来或者拍摄下来,(对肖像权很在意的学生就只拍名牌),师生们都会非常珍惜。过一段时间可以用来证明他们的进步,,毕业典礼时播放出来会非常有纪念意义……总之非常有用!

给学生起中文名字

朱勇:如果给学生起一个中文名字也许效果会更好。关于起名字的问题,《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也有阐述,起一个跟学生姓或名音近而又有中国文化的名字是上策。还有一点要注意,老师有必要先问一下学生有无中文名字,如果有,一般情况下继续使用。在美国的时候,一个志愿者什么也不问直接给学生命名,其实一些学生原来的中文名字特别棒,她起的反而一塌糊涂。

张京京:起中文名字很重要,不仅是为了方便老师记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对中国文化首次正式展现出开放的态度。对此教师一定要坚持,在汉语课堂就使用汉语名字,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授权给学生,出现有的人用有的人拒绝使用的局面。对零起点学生一定要用常用字,好记又实用,相当于附带学习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常用字。

不应有“姓名记忆困难症”

车溪:接手新学生时老师一定要花一些时间和功夫快速记住学生名字,因为这是一个build rapport的最佳时期,如果做得好对今后的教学很有利,因为学生听到老师在短时期内记住自己的名字会很开心对老师的好感和认同感也会急剧上升。第二点是如果不小心叫错了学生的名字一定要态度诚恳地和学生道歉并说明情况以得到他们的理解,不要觉得无所谓或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理解。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别人叫错了我们的名字还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我们心里也会觉得别扭吧。

张京京:我个人坚持认为老师一定要想办法记住学生的名字,换位思考一下,道理自明。

其他方式

张晓明:我记得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可以用学过的词汇给学生命名:每节课使用一个主题来命名学生,让学生拿纸卡写上自己本节课的名字,如苹果、梨子等等,这样既让学生觉得新颖也帮助他们习得了词汇。

车溪:一是联想法:把他们的名字和样貌或性格特征联系起来。二是位置法:新加坡中学生基本有固定座位,我会画一个座位图然后把他们的名字标注在相应的地方。我觉得让学生制作名牌的方法比较麻烦,给他们发便签纸把名字写下来贴身上就好。

【知识广角】

教育细节

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教育必须从细节开始。”人们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在国际汉语课堂上同样如此。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能会更加注重语言要素及文化教学这些宏观方面的知识,而忽视某些细节,比如记住学生的姓名、呈现某种体态等等。处理好这些细节,可以为教师增分不少,从而更受学生喜欢。至于绝大多数学生为什么喜欢被教师记住自己的名字,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亦称为社交需求)、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其中“尊重”指的是要求个人得到社会的承认。如果教师能够说出学生的名字,便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感,而这正是尊重的一种表现。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形式,涉及到身体各部分。不同教师的体态语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王添淼(2010)比较分析了王、宋两位老师在体态语运用方面的差异,发现差异显著。如手势语方面:在说“你们”时,王老师“两只手掌平开,手心垂直向内,手指指向学生”;宋老师则“用食指点”。面部表情方面:王老师“面带微笑,提问时有疑惑表情,表扬时有赞许表情”,宋老师则“较为严肃,有时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发笑”。目光语方面:王老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每个人,与学生有目光交流,并时而给予鼓励的眼神,当学生一时回答不上会暂将目光转移”,宋老师则“有时盯住一个方向较长时间;与学生对话时,目光交流较少”。对这些细节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教师们完善自我。

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注意的细节还有很多,例如:1.仪容仪表方面:我可以穿什么?应该怎样穿?可以化妆吗?如何佩戴首饰和配饰?2.跨文化交际方面:与不同国家的人们交往,要注意哪些有关禁忌的问题?跟外国学生一起外出用餐谁付钱?老师和学生之间赠送礼物要注意哪些礼俗?


【延伸阅读】

1.曹永浩.教育藏于细节.人民教育,2010(Z2).

2.李慧军.名师最有效的赏识教育细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添淼.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汉语学习,201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