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昆曲与书法艺术的相通性
(2021-08-13 09:28:17)
标签:
昆曲书法相通性 |
分类: 杂谈 |
浅谈昆曲与书法艺术的相通性
如今看博客、写博客的人都越来越少了。“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不过老衲今天心血来潮,想与读者诸君谈一谈昆曲和书法艺术的关系问题,以请教于大方之家。
天下一致百虑,殊途同归;朴散为器,道通为一。昆曲和书法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是二者并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而是有很多的相同性、相通性。许多书法家都喜欢昆曲,许多昆曲艺术家也都喜欢书法。例如,提起梅兰芳的名字,大家立马知道他是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不但京剧、昆曲唱得好,并且有十分突出的书法艺术才能。他的书法以写清秀的楷书和俊美的行书为能,见其书法,可识大师造诣不只局限于京剧,而是有才艺百达的功力。享年102岁的民国才女张充和(1914年——2015年),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妻妹,更是个典型。张充和女士在书法、昆曲、诗词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早在三十年代就曾在北大开班讲授昆曲,享誉一时。她的书法各体皆备,一笔娟秀端凝的小楷,结体沉熟,骨力深蕴,尤为世人所重,被誉为“当代小楷第一人”。在各种出版的昆曲图录里,她的名字是和俞振飞、梅兰芳这些一代大师的名字连在一起的。1943年在重庆粉墨登台的一曲昆曲《游园惊梦》,曾轰动大后方的杏坛文苑,章士钊、沈尹默等人纷纷赋诗唱和,成为抗战年间一件文化盛事。1948 年,张充和与汉思结婚,次年赴美定居。张充和在美国仍然坚持教授中国书法和昆曲。张充和的昆曲演出,使美国人对昆曲的优美感到震撼。尤令张充和感到欣慰的是,她有四个高足,在促成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事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是她撰写的书法名联。“一曲微茫度此生”,是多么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中国书协原主席欧阳中石曾评价说:“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家,而是一位学者。无论字、画、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难得。她一贯保持原有的风范,格调极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没有改动过的。书法上的行书、章草非常精到,尤其章草极雅,在那个时代已是佼佼者。”以此为缘起,引出我们的话题,让我们简要分析书法和昆曲这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相通性。
一、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一带,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形态,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昆曲艺术剧目丰富多彩,文词华丽典雅,曲调清俊婉转,舞姿细腻优美,武功技艺卓绝,表演情真意切,富有诗的意蕴,画的风采,熔戏、文、乐、歌、舞于一炉,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江南水乡,风景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文积淀深厚。文人士大夫生活优裕,在自家的后花园里雅集,吟诗作赋,唱戏听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明清时代,制曲、度曲与顾曲是官僚贵族阶层和文人士大夫的一种雅好,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那是一种渐渐远去的辉煌。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缠绵悱恻的情绪。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缠绵的风格显然不合时代的节拍、大众的口味,昆曲逐渐式微。
再看书法,书法在古代也是小众艺术。在古代能读书识字的人是少数、文化人是少数,书法艺术更是少数人才能有机会接触,才能玩得起。中国古代的书法家都是文化人,大都是达官贵人、进士举人。琅琊王氏的王羲之家族为中国书法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个家族中,从父辈到兄辈、子辈、孙辈,走出了一批杰出的书法大家。王家有多少杰出的书法家?一时扳着手指也数不过来。王羲之的父辈中,有四个是杰出书法家。王羲之的父亲王旷算一个,但是,伯伯王导和叔叔王廙的书法水准比王旷高得多。到王羲之一辈,堂兄弟中的王恬、王洽、王劭、王荟、王茂之都是大书法家。其中,王洽的儿子王珣和王珉,依然是笔墨高手。别的不说,我们现在还能在博物馆里凝神屏息地一睹风采的《伯远帖》,就出自王珣手笔。王羲之与郗璿结婚后,生了七个儿子,每一个都擅长书法。除了最小的儿子王献之名垂千古外,凝之、徽之、操之、涣之四个都是书法大才。这些儿子,从不同的方面承袭和发扬了王羲之。有人评论说:“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东观余论》)。
二、气质如兰的高雅艺术。昆曲是高雅艺术,昆曲之雅是深入骨髓的。一是唱词文雅。她胎里带的基因就是高雅的,昆曲文学底蕴深厚,戏文是历代文人呕心力学创造的,富有艺术魅力。昆曲的唱词具有诗词的美,“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段段唱词就像一首首婉约的诗,字字玑珠,句句经典。昆曲的曲词优美细腻典雅的基因,是一脉相承于唐诗宋词元曲,更素有宋词遗风之典范。林黛玉听昆曲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若只是停留在“看戏”的层面,是无法体会到昆曲独特的韵味的。发现戏上的好文章,自然要循着古人的脚步,体会人物的心境去领悟。二是乐曲典雅。昆曲的唱腔,丝竹悠扬、妙喉婉转、吴侬软语、一唱三叹。唱出了百转情思,唱出了千般哀怨。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腔、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所以,当下听到的一段昆曲,可能就是大唐时代的袅袅余音。三是演员扮相淡雅,浓妆淡抹总相宜。四是演员表演动作优雅。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无不妩媚动人,载歌载舞,风姿绰约。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五是演出环境幽雅。有的是在江南的园林,如拙政园、沧浪亭等;有的是在官宦人家的后花园,或是雕梁画栋、玲珑剔透的戏楼、亭台。六是观众高雅。多是有闲情雅致的贵族、文人士大夫,是不仅有钱,而且有闲,有闲情逸致的群体。
书法也是高雅的艺术。如同昆曲有书卷气,体现的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情趣一样,书法也是文人士大夫、王侯贵族等上流社会的挚爱。唐太宗李世民、宋徽宗赵佶,乾隆皇帝都是书法艺术的超级粉丝。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家大多是有身份的文化人,王羲之是右将军、王献之是中书令,颜真卿是开元进士、监察御史,柳公权是状元、太子少师,苏东坡是进士、翰林学士、礼部尚书、文坛领袖等,黄庭坚是进士、西江诗派创始人,赵孟頫是翰林院大学士、荣禄大夫等等,他们都是有情怀、有才气的饱学之士。所以书法想不雅都不行。
书法是一门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高雅艺术。丰子恺先生曾经把世界艺术分为十二个部门,它们是:书法,绘画,金石,雕塑,建筑,工艺,照相,音乐,舞蹈,文学,演剧和电影。“书法”赫然第一。他在《艺术的园地》一文里这样介绍书法:“第一境,书法。这一境域,位在艺术的园地的东部最深之处,地势最高,风景最胜”,但“真能爬上高处,深入其境的人,其实也不多”。为什么艺术的“第一境”是书法呢?这主要是由书法艺术的文化特征所决定的,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它用的墨色最单一,却最能表现变化;它用的线条最简练,却最能表现复杂。它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一种有血有肉,有精神,有情感的生命形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一种底蕴丰富,内涵深刻,有人文品格,人文精神的形态。
书法之雅体现在作品之雅。在客厅挂一幅名人的墨宝,立刻有蓬荜生辉之感,比什么红木家具、金石古玩,更高雅。
书法之雅体现在临帖之雅。欣赏、揣摩古代法帖、浏览先贤墨迹,是跨越千年历史时空,感受那些伟大艺术家吐纳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是与他们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翻开中国书法史,这里有兰亭雅集,魏晋风流;有秦汉雄风,盛唐法度;有苏门四学士的潇洒,江南四大才子的倜傥,有赵孟頫的典雅,董其昌的清秀,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这些书法作品又与那些名垂千古的诗词文赋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绚烂宝藏。
书法之雅体现在文房之雅。笔墨纸砚,集天地日月之精华,有生命和灵性,它们传承的是中华文明的薪火,集聚着能工巧匠的智慧,在室雅兰香、窗明几净的环境里,展纸泼墨,奋笔疾书,畅叙幽情、直抒胸臆,进入心旷神怡,物我两忘的大境界,妙不可言。
书法之雅体现在书法家之雅。言为心声,字为心画,文如其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法家自身潇洒、风雅,有文化素质、有学识涵养、有艺术素养、有品行,有人格魅力,人品境界高,才能写出格调高雅的作品。在书法活动中,人写字,字也在涵养人、陶冶人,这是心物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
三、荡气回肠的韵律艺术。徐谓在1599年写的《南调叙录》里形容说,“昆山腔流丽悠远,听之最足荡人”。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水磨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以字行腔”,腔跟字走、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我们现在唱歌的时候,一个个字很快就“吐”出来了,而昆曲的演唱,是把一个字的发音分解成若干音节,一节一节地和“腔(旋律)”细细地“磨合”。这样的唱法,如同“拍捱冷板”,演唱者要有坐“冷板凳”的心态,去掉烟火气,把心沉下来,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发音,张口要圆要小,收音要细要长……所谓“水磨调”的含义,便是如此,昆曲的唱腔之美,也就尽在这一个“磨”字里了。因为其舒缓婉转,抑扬顿挫、百转千回,更显风姿绰约、气定神闲,更能表现其韵律、韵味、气韵、声韵、舞韵、诗韵、风韵、神韵,令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有余音袅袅,绕梁三月而不散的感觉。
书法的内在的韵律与昆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书法艺术,也是一种律动。一个笔画要一波三折,一个看似简单横竖撇捺都要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环节。线条的提按、顿挫、顺逆、藏露、起伏、曲直、转折、方圆、轻重、缓急、粗细,结构章法的疏密、松紧、收放、开合、虚实,墨色的浓淡、干湿,轻重、枯润等等,随着情绪的起伏而变化,表现出一种节奏,一种韵律,一种神采。所谓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清尚质等说法,其实这正是对不同时代书风体现出的韵律节奏的总概括。
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
中国书法,以魏晋为高,称其为魏晋风流,王羲之等晋人的书法韵味十足。表现出魏晋士人倜傥风流的精神风貌。好的书法也要像昆曲那样要曼妙、舒缓、曲折,才更加有味道,王羲之的用笔极尽曲折,提按顿挫、荡气回肠,一点一画变化无穷。王羲之《书论》中对此做了具体的分析,“夫字有缓急,……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可见王羲之非常注意书法的韵律。其书法表现出的气定神闲、风姿绰约的神韵,是后人望尘莫及的,原因在于后人既没有他笔法的细腻,也没有达到他那精神贵族的境界。
四、内敛含蓄的表现艺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王芳说:“昆曲最大的魅力就是含蓄之美,应该去引导观众欣赏昆曲内在,不能为了迎合观众而把昆曲艺术最本源的东西丢掉,昆曲经典内涵是不能轻易篡改的。”昆曲的美是含蓄的、节制的、内敛的,很少有汪洋恣肆,奔突汹涌。西方的歌剧,以能唱几个高八度为能事,中国西北的的秦腔、老腔,东北赫哲族的《乌苏里船歌》,藏族民歌《天路》都是扯着嗓子喊出来的。昆曲不是这样,它的唱腔是要控制住、绷得住的,内心汹涌澎湃,唱出来也要波澜不惊,不乱方寸。欣赏昆曲,其实就是能唱的诗词。昆曲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诗词。它里面有很多意象不那么直白,但为其含蓄才有中国人穿越几百年不曾泯灭的惊心动魄的美。“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都是我们自己屏蔽在外面。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创立了心学。晚年悟道的时候,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汤显祖是受了王阳明先生弟子再传弟子的影响,受心学的影响是很强烈的。我不去看花,花在我心外,花就没有意义,只能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就暗示出,小姐没有出现在她的意中人面前,她的生命之花也要香消玉殒了。含蓄,才令人回味无穷,太直白就淡而无味,像白开水一样了。
中国书法本质上也是内敛的含蓄的,藏头护尾,一波三折,不喜直来直去。
司空图《诗品》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意无穷,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极具有想象空间。诗贵含蓄,字贵藏锋。书法是一种造形艺术,局部的多样性和全局的统一性构成完美的整体。书法艺术,同样具有一种含蓄的的美。含蓄是一种表现艺术美的方法,含蓄也是一种创作风格。王羲之《自论书》中说:“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王羲之认为书法要有含蓄之美。蔡邕提出了“藏锋”“藏头”的运笔方法,王羲之则进一步提倡含蓄之美,提出了“灭迹隐端”、“藏筋抱骨,含精包质”。王羲之书法较之王献之,内涵要深刻、含蓄、深邃。汪沄《书法管见》曰:“字分雅俗,全在含蓄,然不在一笔写完,始思停留,要一下笔时便得中锋,分毫与纸相搏,则不独本笔神气朴茂,并次笔位次亦可施展。今人有二病:一爱面上光洁,不求沉郁,其失轻滑;一贪急趋取势,不求顿挫,其失草率。若逐笔硏辨,只觉细贴不到,何暇疾行。人之所可学者法度,不可学者性情,自唐宋、元、明,凡称书家者,孰不极力体仿魏晋,惟是古帖工夫精密,学之未能尽到,遂存古法一半,自露性情一半,亦自卓然成家,后世无其用功之笃,天质之高,书卷之积,徒从其不到处袭取,岂惟俗劣可厌,且使名贤为其掩污矣。”王羲之平和中正,含和内敛、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不激不厉的书风,成为中国书法正统的、主流的审美范式。
再如李叔同,其书法的含蓄美是大家公认的,叶圣陶就曾说自己喜欢弘一的书法就是因为它“蕴藉有味”。李叔同的书法用笔上也很含蓄,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用笔圆融,藏起藏收,全然不见棱角。当然含蓄美还表现为“温和”“圆融”“冲和”“中庸”等风格特点。李叔同也直接说自己的字具有含蓄美:“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鲁迅评价他的书法风格为“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由此可知,李叔同的书法没有刻意去雕饰,没有过多锋芒,艺术表达形式十分含蓄。
五、心远地偏的静谧艺术。昆曲是能使人静心的艺术。它会把你带入一个幽静的远离喧嚣的世界。在做完不得不做的事情后,暂时放下可做可不做的事,让自己摆出最慵懒的姿势,看水袖翻舞,听曲调悠扬,让时光陡然慢下来、空下来、定下来、近乎静止。仿佛大雁从天空缓缓飞过,云间依稀留下人字形的影子,圆圆的荷叶平整地铺满整个池塘,新出的荷花上立着蜻蜓,花朵从春天开到冬天,月亮在黑夜凝望如含情脉脉……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仿佛一觉睡了六百年。昆曲是舒缓、曼妙的,而那长袖善舞的歌者却心如止水。听昆曲,能够使你躁动不安的心静下来,远离喧嚣嘈杂、热热闹闹、熙熙攘攘、蝇营狗苟、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正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昆曲是空谷足音,是从心底流淌而出的清泉,只有当你警醒、觉知、静心,你才能感受到它的摄人心魄的美。
书法同昆曲一样,也有一种静美。毛笔的提按、线条的起伏是动态的,而作者的心必须非常静,只有静心、专注,聚精会神,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运动是外在的,静心是内在的。世界在动,而心要安静,要心无旁骛,一尘不染。让心成为一面如水的明镜,让世界成为一个观照。看怀素的《自叙帖》,你会感到一种禅意、一种静谧之美,它的核心是静谧的。所以,书法艺术是修心之法、静心之法。一件上等的书法艺术作品,不是使人心浮气躁、心烦意乱,而是能使人安静而愉悦,让美静悄悄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六、如琢如磨的唯美艺术。昆曲是唯美的艺术。白先勇先生曾说过,“昆曲无它,唯一美字”。昆曲无疑是美的,它美于情真,美于意切,美于词的绮丽,美于曲的婉转,美于妆的华美,美于舞的娇柔,美得好似一场梦。一出昆曲,满眼旖旎,恍如一场隔世的幻梦。白先勇曾经说过,“昆曲是最能表现中国传统美学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一种艺术,能够把歌、舞、诗、戏糅合成那样精致优美的一种表演形式,在别的表演艺术里,我还没有看到过,包括西方的歌剧芭蕾,歌剧有歌无舞,芭蕾有舞无歌,终究有点缺憾。昆曲却能以最简单朴素的舞台,表现出最繁复的情感意象来。”
明嘉靖年间,“曲圣”魏良辅得到了张野塘这样一位同样醉心唱曲的女婿,翁婿二人为研究南北曲唱十年不下楼,终于将南北曲巧妙融为一体,改变了以往那种平直无意韵的呆板唱腔,形成了一种格调新颖、唱法细腻、舒徐委婉的“水磨腔”,就是后来的昆腔,即昆曲。这个生动的故事说明,说明昆曲是无数艺术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时间和心血精心打造的美轮美奂的艺术。昆曲是高深高难的戏剧艺术,昆曲理论博大精深,有极其严格的规范,要求演员必须具备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复杂的艺术技巧。在“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之下,又细分二十小行,称作“二十个家门”。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之综合。这四个方面及其综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昆曲演员必须勤学苦练,有扎实的基本功,兼备各种技能素质,才能在舞台上呈现唯美的艺术效果。所以昆曲是带着镣铐跳舞。例如,昆曲对演员的表演动作要求极高,仅仅一个指尖的动作,就变化无穷,指尖遥指远方,便成巍峨群山;轻点近处,便观荡漾碧波。指尖成峰,指间绕水,青山绿水勾勒出昆曲之美。边歌边舞,水袖抛舞,时而牵住离愁别恨,时而翻出满腔哀怨,时而绕出情思绵绵。品一出水磨的昆曲,如品一坛经年温醇的美酒,婉转的唱词缓缓在舞台流淌而出,观众未饮先醉。历经数百年的更迭,昆曲依旧在中国的水墨中,在丝竹声乐里,在亭台水榭上,在小桥流水间,蓦然绽放,让人惊艳、心动。
同样书法艺术也是极其精致、精湛的。追求笔精墨妙,一点一画,就如同昆曲的一招一式,都要千锤百炼,下足功夫。“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中国历史上许多书法家为了练习书法,都是三更灯火五更鸡,退笔如山、洗墨成池。终于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使毛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使那一点一画、一撇一捺都有了生命,有了性情,有了灵性,有了美感。书法艺术是如此精细、精致、精湛,它能使我们对美的感知变得细腻、敏锐、敏感。
七、虚拟写意的空灵艺术。虚拟,是中国戏剧,也是昆曲,最根本,也最突出的特色。无论是文辞美,声腔美,还是舞姿美,最后都是为了成就昆曲整体上的“虚拟之美”。昆曲的舞台最讲究留白,简洁的布置,营造出雅致的意境,牵引着人沉醉。它不像现在高科技时代的舞美,借用声光电多媒体手段,搞得光怪陆离、超豪华、强震撼、强刺激。昆曲的舞台场景设置是简约的诗化的,一个舞台背景可能就是一幅山水画,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舞台上通常只有一桌二椅,其余便是空阔的大舞台,一切都靠意境来表达。杜丽娘游园时没有真正的园子,只有唱词里的“姹紫嫣红开遍”;贵妃醉酒时也未见酒杯与酒,一个“卧鱼儿”来表现醉态;背着靠旗就能“三五步走尽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这种意境之美,与话剧表演截然相反,体现出了东方审美务“虚”与西方审美务“实”的根本不同。中国戏曲最了不起的就是它的写意性。只有这种写意性,能让我们从物质的世界里抽离出来,让你去相信,中国人内心的活色生香。一把扇子能扇出不同的身份,文扇面,武扇胸,丑扇肚,媒扇肩,道扇袖,在不同角色里传递出不同的风神。两条水袖的曼舞,能表达出无数人间离合悲欢、缠绵悱恻的故事情节。
我们今天的日子,为什么远离了诗意、写意?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了水磨的功夫。我们在一个速成的时代,一切都在求快,求效率,我们求的都是工业化的批量生产。舞台声光电多了,空灵寂寞少了。只有在昆曲的舞台上,水磨腔里,我们还能慢慢看见那种悠长典雅,中国人该有的生命节奏。
书法也是写意的空灵的:中国的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按照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形式组成文字。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字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如“马”“山”从最初甲骨文的图画之象,发展到后来的抽象线条等等。而从普通的实用文字到艺术性的书法又经历了从“抽象到意象的转变”。意象,就是写意之象、表意之象、达意之象、诗意之象。透过那跌宕起伏的线条,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情绪表达和宣泄,感受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中国书法本质上是一种抒情写意的艺术。唐代著名书论家孙过庭《书谱》认为,书艺之一道,奥妙就在于“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也就是说,点线笔墨,疏密聚散,无不是书家心情意绪的外化。孙过庭进一步举例说,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秋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巳叹。”卫夫人(卫铄)《笔阵图》:“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
孙过庭《书谱》“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书法的线条,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是对自然之“法相”千锤百炼的提炼,是书法家诗化的意境。书法艺术,也是追求虚实结合、计白当黑、留有空间、余地,这与昆曲的空灵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庄子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中国哲学和审美里,所有的“空”、“虚”、“无”,都不是不是真的没有,而是为了给“实”、“有”更多转圜的余地,“空”、“虚”、“无”蕴含着有,蕴含着可能性、无限性。这让我们想起了唐朝诗人钱起的那一句千古名句:“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