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的养生之道

(2018-03-01 09:43:40)
标签:

孟子

养生之道

分类: 传统文化与养生之道

孟子的养生之道

(提纲)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被尊称为亚圣,享年84岁,在当时人口平均寿命只有20岁的春秋战国时代,是相当高寿。孟子的养生之道主要有以下观点。

1.人心本善,培育“四端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孟子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四端之心”是向善的开端和萌芽,如牛山上的树木,因此,需要去呵护它、扶植它、培养它,使之发扬光大。

2.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学会分享,随喜赞叹。

3.不失赤子之心

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章)《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赤子之心,就是一颗率直、纯真、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生命力旺盛的「心」,能够常常怀着「赤子之心」,才可以成为大人.老子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认为,这种单纯的心,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圣经》也叫人们得向天真的儿童学习,惟有像儿童拥有纯洁的心灵,才有资格进入天堂!”赤子之心,正是唯大英雄能本色。

4.养心莫善于寡欲

养心莫善于寡欲,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孟子说:修养内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那么内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即使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外物改变人的本性,感官之欲减损人的善心。所以,欲望太多的人,往往利令智昏,做了欲望的奴隶,其结果是欲望号街车不知驶向哪里,失去控制,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欲望,寡欲清心。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孟子当然不是老子的学生,在寡欲的问题上也绝不会走得像老子那样远,不会到禁欲的程度。但在养心莫善于寡欲的赏析上有相通之处,这也的确是事实。

5.守夜气、平旦之气

孟子讨论的“气”乃是“浩然之气”“平旦之气”“夜气”等特殊之气。孟子认为人由气所构成,构成人的气是“浩然之气”,“浩然之气”由气与义相结合而成,具有自然性和道德性。培养“不动心”需要“养勇”,“养勇”的实质就是“守气”,守住“浩然之气”。保护“仁义之心”需要“平旦之气”和“夜气”的协助,由此“平旦之气”“夜气”具有自然性和道德性。气、心、性三者的关系在于“气”作为“心”的构成者,决定“心”;“心”作为主动性存在,主宰“气”;“气”通过“心”之中介而规定“性”。

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特别具有大丈夫气概,雄性之风,阳刚之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所说的“养气”,是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即儒家的以伦理道德为内涵的思想修养,是“配义与道”而获得的“浩然之气”。“气”是由道德修养积累而产生的。他认为这种“气”至大、至刚,是充斥天地之间的。他的“知言养气”说,强调了“养气”才能“知言”,言辞完全是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化形式。

有了浩然正气,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养气,就要磨砺,锻炼自己,如《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我何为不豫哉? 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

7.有恒产者有恒心

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经济基础的美好生活的保障,养生的必要条件,不可不重视。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民族。养生之道,也要有忧患意识。有忧患意识才能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小心谨慎,上工治未病。

9.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讲得是做人的道理和方法。全句为: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安全意识,远离危及生命的因素。

10.得道多助,仁者无敌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尽心知命

孟子还非常重视修养。在心性修养方面,孟子从性善论这一根本思想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仁心。这种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贵在一个字。孟子以子思的思诚之道为依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