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养生之道
(提纲)
http://s11/mw690/002G91inzy7iqh9nECe1a&690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史记》记载老子活了160多岁,老子是道家祖师,也养生学鼻祖,其养生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老子的养生之道,主要有以下基本观点。
1.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饮食起居都要尊重、遵循自然律,敬畏自然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体经络活动与十二时辰的对应关系。晚上不睡觉,冬天不穿衣,夏天不出汗,都是违反自然的,伤身体。在饮食方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身土不二。
2.在身与物的关系上:主张生命无价,存我为贵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44章)“身”是指自己的生命,“货”是指财富利益。这一段的意思是,名利、财富、得失,与自己的生命相比较,哪一项都没有自己的生命重要。执着于名利与得失的人,必然要消耗太多的精力,损失太多的生命,故说:“甚爱必大费”,而且积藏的财物越多,失去的东西就越多,最后将自己的生命也要失去,故老子说:“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文豪苏东坡有“求福得祸定律”,苏格拉底主张“回到问题本身”,都是提醒人们过分追名逐利,结果会适得其反的“二律背反”。
3.刚与柔的关系:主张柔弱胜刚强
“守柔曰强。”(第52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8章)老爷子教导我们要学习水的品质,水的智慧。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正因为他像水一样不与水去争雌雄,所以才不会导致失败招来怨恨。人有老掉牙的,却没有老掉舌头的,因为舌头柔软。木结构的房子抗震。逞强好胜养生之大忌。(现代人可取的低调主义人生态度,不张扬、不显摆、不显山不露水,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圣人被褐而怀玉)不逞强,还要懂得适可而止,急流勇退,“勇于不敢”。
4.动与静的关系:主张以静制动
“致虚极,守静笃。”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宁静时,脑电波、血压、心率的良好状态。万物在宁静中华育,太极拳、气功、禅定、围棋、书法家、戏剧,都是动中有静,核心是宁静的,不受外界打扰的。水静则明,内心亦然。静观、观照与观自在。(去掉现代人浮躁病,静下心来,活在当下,提倡“慢生活”、“慢节奏”,放慢生活的脚步。)
5.繁与简的关系:主张删繁就简
大道至简。“我有三宝,持而宝之。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67)“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艰苦朴素,简朴、简约、简单、简易、简便,福向俭中求。现代人生活越来越复杂化。二八定律:手机80%功能是无用的;电脑80%的功能是无用的;看病80%的检查是无用的;人际关系80%是无用的;保健品80%是无用的;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80%是没用的。提倡简约主义生活,“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大智慧。粗茶淡饭,清炒萝卜保平安。
6.有与无的关系:主张清净无为,恬淡虚无
“常无,欲以观其妙。”(1)“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1)养生之道,贵在恬淡虚无,无用乃大用。宋代无门和尚的《颂》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生留有余地,留有空间、留有空闲、空白,对于养生很有必要。苏东坡的好友张鹗,向他请教养生之道。苏东坡大笔一挥,写了养生四绝: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7.大与小的关系:主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圣人终不为大。”“弱者,道之用。”(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自信人生两百岁。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抓耳,挠腮,梳头,叩齿,生津,揉腹,提肛,简单易行。八段锦,五禽戏都不复杂,但是贵在坚持就有养生神效。
8.巧与拙的关系:主张复古守拙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80)反对机巧,心机。现代社会,心机太多,假冒伪劣太多:速生猪(四月肥,四月不肥包退赔)。现在有一种“逆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的生活方式:回归自然,吃笨鸡,笨鸭。石磨面粉。手工制作,不用现代化的汽车、通讯、电脑电器。这虽然是极端表现,但是也提醒我们现代文明的极尽机巧使我们的生活失去了许多“本真”的,自然而然的东西。北大教师王青松夫妇,1989年辞职后隐居乡村29年,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连生孩子都是自己接生,这也是复古主义的一个典型。
9.真与伪的关系:返璞归真
老子在2000多年前就看到人类社会:“智慧出有大伪。”圣经里说智慧即使罪恶。主张去伪存真,返璞归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54)“含德之厚,比于赤子。”(55)“专气至柔,能如婴儿呼?”(10)复归于婴儿。重新像孩子那样天真无邪。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才子自风流。
10.我与人的关系:主张与人为善,常善救人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27)天道无私,常与善人。(79)“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49)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7)无私为大私。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13)这就是佛教里众生平等,人我平等的境界。
11.浓与淡的关系:主张洗尽铅华,归绚烂于平淡
既要淡泊名利,也要淡口味。“五味令人口爽”(1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63)反对重口味,反对口腹之欲,反对五味杂陈。至味无味,至味就是实物本来的味道,极鲜的虾,不用放任何调料清蒸,味才最纯正。反对现代人的多盐,多糖,多油。防止三高。
12.养生与过度养生的关系:反对过度养生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以故?以其生生之厚。”(50)老子说,有三分之一的人,本来是可以健康长寿的,可是他们却死于非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养生过度了。老子的话今天特别有现实意义,我们今天,过度养生、过度医疗、过度保健、过度运动、过度吃、过度喝、过度打针吃药非常普遍,一切“过度”,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违反养生之道的。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既揭示了天地宇宙之道、社会人生之道,又揭示了养生保健、健康长寿之道。老子的养生之道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养生是一种人生的修为、修炼、修养,是一种人生境界。在这个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时代里,老子的养生之道仍然充满了大智慧,闪烁着真理的光芒,能够给我们生命提供有益的启迪,对于我们提高人生境界和生命的质量,依然很有现实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