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九忘之四:得意忘言
(2014-03-05 10:48:46)
标签:
得意忘言文化 |
分类: 庄子闲谈 |
庄子九忘之四:得意忘言
庄子是个“能说会道”的人,其文风汪洋恣肆,横无际涯。其自由的想象如旷野飞奔的野马,天际浩荡的长风;其瑰丽的辞藻如天边灿烂的云霞、长空璀璨的星辰。但是,庄子也同老子一样,看到了“语言”、“言说”的局限。
第一,庄子以为:道(大自然)本身是无言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天何言哉?”(孔老夫子语)庄子也同样以为,无言是合于道的最高境界。
第二,他以为:道是人类的语言不可言说、无法企及的。“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庄子齐物论》)“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庄子在宥》)认为“至道”是无可名状,难以言说的。这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海德格尔的“真理是不可言说的”是一个意思。
第三,庄子在“言”与“意”的关系上,提出了“言不尽意”的思想。“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庄子天道》)庄子认为言不尽意,社会上因为看重语言把书籍流传下来,而语言不过是一堆皮毛、糟粕而已,真正的思想内容是无法言传的。
庄子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乎! ”(《庄子天道》)砍削车轮,动作慢了松缓而不坚固,动作快了涩滞而不入木。不慢不快,手上顺利而且应合于心,口里虽然不能言说,却有技巧存在其间。我不能用来使我的儿子明白其中的奥妙,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儿接受这一奥妙的技巧,所以我活了七十岁如今老子还在砍削车轮。古时候的人跟他们不可言传的道理一块儿死亡了,那么国君所读的古人书,正是古人的糟粕啊!”在此庄子巧妙地以轮扁斫轮的技巧不能传给子孙为譬喻,强调了语言文字的局限性,表达“言不尽意”的思想。
第四,庄子为解决“言不尽意”的矛盾,提出的“得意忘言”的主张。论既然庄子反复强调言不能尽意,认为书籍不过是“圣人之糟粕”,那语言文字存在的必要性又是什么?为了解决“言不尽意”然而又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现实矛盾,庄子又提出了“得意忘言”的理论,认为语言文字是人们表达思想内容、精神实质的象征性符号,是领会道的工具和手段。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言”是工具、是手段,不是目的,“言”的目的在“意”,语言之网“扑捉”了“意”,就可以把它“放到一边”了。庄子“得意忘言”的思想,厘清了目的和手段、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想、道和器、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媒介与信息的关系,对中华民族思想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其一,庄子得意忘言的思想,对中国古典文学、诗学、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古典文学主张“言有尽而意有余”(钟嵘《诗品》),“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皎然《诗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这种在美学上对“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弦外之音”的自觉追求,与庄子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许多诗词,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就是因为这些诗词传达了文字以外的东西在里面,展示了一种大于语言文字的意境。下面这些诗句就是很好的例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空山无人,流水花开。”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流水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长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开。”
“满眼青山无寸树,极目春水绝波澜。”
“雨过莓苔润,春来草自青。”
“竹影拂阶尘不动,月轮穿海水无痕。”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丹经慵读,道不在书;
藏经慵览,道之皮肤。
……………
有诗慵呤,句外肠枯;
有琴慵弹,弦外韵孤;
有酒慵饮,醉外江湖;
有棋慵奕,意外干戈。
其二,庄子的思想对于佛学、禅宗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种子,创造了机缘。庄子的思想与佛学思想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庄子说,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佛教教义以为,佛法只是人们渡河(超度众生)的竹筏子,它是工具、是手段,不是目的、不是归宿,人们过了河,到达了彼岸世界,把竹筏放下就是了,再也不必背负着竹筏前行。佛教强调,要放下执著,放下对佛法的执著,放下对语言文字的执著,放下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著。“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非法非非法”是《金刚经》的精髓,就是两边都不执着,“非法”,就是不执著于法;非非法,就是又不执著于“非法”,就是不游离于法外。(即有即空,即空即有)这是一种“中道不二”、“不著两边”的世界观、方法论。庄子的“忘言”思想,已经孕育着同样的思想了。
至于在中国发扬光大的禅宗,更是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要道体心传,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修行中体验、体悟禅的意境,达到开悟的境界。这更是“无言”的境界。正是:“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禅宗的祖师——西天第十祖“胁尊者”,法力无边,精通三藏,具足禅定功德,证得阿罗汉果,成就大解脱、大自在。当时,有个自以为是的人叫马鸣,他听说胁尊者佛法高深、辩才无碍,很不以为然,于是就带领弟子来到胁尊者门下,不胜傲慢之至,对胁尊者说:“我有大辩才,我能破一切议论。如果你胁尊者的议论我破不了的话,我甘愿斩首相谢!”胁尊者默然不作声。此时马鸣见胁尊者默然不语,就自以为在辩才上胜过了胁尊者,便得胜回朝,认为这个老比丘也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可是当马鸣走到半路的时候,忽然想到:我说我能“破一切议论”,这不是连我“自己的议论”也给破了吗?我还以为是我胜了,实际上我已经败了。真正胜了的是那一位默然不语的胁尊者。于是他又回到胁尊者座下,对胁尊者说:老比丘啊!我输了。我既然输了,请你把我的头斩下。胁尊者说:不斩汝头,但斩头发。把你的头发剃掉就好了。马鸣听到这个话,果然就让胁尊者把头发剃了,成为胁尊者的弟子。(参见僧肇《注维摩诘经卷第八》)这位马鸣,就是赫赫有名的马鸣菩萨,印度佛教史上的一位大成就者。
“有法知无染,无言谁能酬。”“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惭搜句百无功。”鄙人以“有言”说“忘言”,隔靴挠痒、不得要领,实在惭愧惭愧!忘言才是大境界,无语方为真高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