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标签:
小学生阅读理解技巧规律能力 |
http://s14/mw690/002G8GmHzy6MrTmi4EZad&690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随着小学生年级的升高,语文试卷中阅读理解题的分值比重也越来越大,要阅读的文章也越来越长,要回答的问题也越来越难。在答题时如何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成为大多数学生迫切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阅读理解题的答题技巧谈一些体会和浅见。
一、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功夫在于平时的积累。因此,以下建议是值得重视的:
1、不折不扣地配合老师,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类作业。通常,语文课本、同步阅读和同步练习是语文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材料。精读课文是课堂上的主要活动,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通常会要求学生读背课本上的课文。此外,老师还会要求学生朗读同步阅读材料和同步练习上的课文,并会规定朗读的遍数。对这项作业,家长要认真对待,绝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帮助孩子蒙骗老师、签假证明。
2、根据孩子实际,必要时征求老师建议,让孩子爱上课外阅读。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仅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没有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要想让孩子轻松应对阅读理解题是不可能的(当然,课外阅读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应付语文考试)。
指导孩子课外阅读是有讲究的,家长自己不懂的话,可向老师请教。切不可盲目从众,别人家的孩子读什么书也给自家的孩子买什么书;也不能简单地把书买回家完事,孩子喜欢不喜欢,孩子读得怎么样,读后有什么收获等等,这些问题家长是该清楚的;课外阅读还应该有计划、长期坚持,坚持一段时间后,阅读就成了孩子的习惯,成了孩子的内在需求,书籍就真正成了孩子的精神食粮,达到这种境界,就不愁孩子的阅读能力了。
二、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1、速读原文材料。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所给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为培养速读文章的能力,适当的精读指导是必要的。在阅读练习时,应要求孩子做到:集中注意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在规定的阅读时间内,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对阅读材料在读法上要求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阅读的同时要对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做好标记,以便及时解决。
2、看清题目要求。在审读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孩子在文中找到,并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或勾画比喻句、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细找文中原话。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找到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认真分析、深刻思考、自信灵活作答才可能形成最接近“标准答案”的答案。
4、认真回答问题。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和家长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在答题时,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语句通顺,尽量避免错别字。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仔细地进行检查。
5、琢磨答题规律。老实讲,不少阅读理解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培养孩子阅读理解能力时,如果过于强调标准答案的作用,就可能造成孩子死板、思维固化的问题。这也违反了阅读教学规律和初衷。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标准答案的确更好一些”。因此,我们应该把“标准答案”叫作“参考答案”,让孩子对照答案,分析自己丢分的原因,想想怎样作答更好,不断琢磨其中的规律,相信孩子会慢慢找到窍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