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动静之间:球台衅的暮年觉醒》两首
七律 《动静之间 :球台衅的暮年觉醒》两首
其一《球台悟道寄师友》
退居初守楸枰静,
岁月凝霜案角皴。
始知台畔慧光臻。
击若银梭转暮晨。
老圃亲传机杼语:
“动静相磨自见真。”
其二《动静吟怀答流年》
楸枰球案两融之。
动守澄明拍返曦。
眼逐弧光醒滞骨,
心随韵律焕新肌。
今知桑榆非晚境,
半是挥毫半弈时。
自解:七律《动静之间:球台衅的暮年觉醒》两首
其一《球台悟道寄师友》
1. 退居初守楸枰静,岁月凝霜案角皴。
首联点明退休后的生活状态。“楸枰” 本指象棋棋盘,此处借喻乒乓球台,以 “静” 字奠定全诗基调。“岁月凝霜”
以自然景象喻时光流逝,“案角皴” 则以球台边缘的磨损细节,暗喻退休后时光在静默中沉淀的痕迹。此句通过 “静” 与 “皴”
的对比,将物理空间的静止与生命历程的动态巧妙交织。
2. 忽破画框春色入,始知台畔慧光臻。
颔联笔锋陡转,以 “画框” 象征退休后被固化的生活模式,“春色入” 则喻指乒乓球运动带来的鲜活生命力。“慧光臻” 化用佛典
“慧光”(智慧之光),暗指在球台边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此句通过视觉意象的转换,将静态的生活困境与动态的觉醒瞬间形成张力,呼应标题
“暮年觉醒”。
3. 握如狼毫融刚柔,击若银梭转暮晨。
颈联以艺术化的比喻刻画击球动作。“狼毫” 喻球拍,强调握拍时需如书法运笔般刚柔并济;“银梭”
喻球的轨迹,化用纺织意象,形容击球如织布穿梭般连贯迅疾。“转暮晨”
则将时间流逝具象为球的运动轨迹,暗示在动静转换中超越时空局限。将武学劲道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
4. 老圃亲传机杼语:‘动静相磨自见真。’
尾联以 “老圃”(经验丰富的园丁,喻教练)的教诲收束全诗。“机杼语”
典出《魏书?祖莹传》,原指文章构思独特,此处借指球类运动的精妙心法。“动静相磨”
四字道破主旨:唯有在动态与静态的相互砥砺中,方能窥见生命本真。增强诗歌的现场感与感染力。
其二《动静吟怀答流年》
1. 文武周章悟张弛,楸枰球案两融之。
首联总领全诗,以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为纲,将象棋(楸枰)与乒乓球(球案)两种运动并置。“周章”
意为周旋,暗示在两种运动中体悟动静转换的智慧。此句以 “融之” 二字点明主题,将看似对立的两种活动升华为统一的生命哲学。
2. 静藏锋锐棋落子,动守澄明拍返曦。
颔联以 “静”“动” 分述两种运动的精髓。“棋落子” 暗合象棋的谋略性,强调静态中暗藏锋芒;“拍返曦”
则以乒乓球的快速反弹为喻,突出动态中需保持澄明心境。“返曦” 化用 “返照” 意象,既指球的反弹轨迹,又喻指通过运动反观内心。此联通过
“藏” 与 “守” 的对比,展现动静之间的辩证关系。
3. 眼逐弧光醒滞骨,心随韵律焕新肌。
颈联从感官体验切入,描绘运动带来的身心变化。“眼逐弧光” 刻画专注击球的瞬间,“醒滞骨”
则以夸张手法表现运动对僵化身体的激活;“心随韵律” 呼应乒乓球的节奏美感,“焕新肌” 进一步将生理变化升华为精神新生。此联通过 “眼
— 心”“滞骨 — 新肌” 的双重对仗,展现运动对生命的重塑力量。
4. 今知桑榆非晚境,半是挥毫半弈时。
尾联化用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 “桑榆”
喻晚年,反用原意,强调暮年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挥毫”“弈时” 分别代指书法与球类运动,二者皆需动静结合,暗合主题。此句以
“半是” 的模糊表述,打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最终归于 “动静相济” 的圆融境界。
两首七律以象棋与乒乓球运动为载体,构建了 “动静相生” 的哲学体系:
以 “楸枰”“狼毫”“银梭” 等传统意象为筋骨,注入现代球类运动的鲜活血液,实现古典美学与当代生活的嫁接。
通过 “动静相磨”“文武张弛” 等命题,将运动技艺升华为生命智慧,暗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 的辩证思维。
从 “岁月凝霜” 的迟暮感,到 “慧光臻” 的顿悟,再到 “焕新肌” 的重生,最终以 “非晚境”
作结,完成从被动接受时光到主动超越时空的精神蜕变。
作者两首诗堪称 “以诗证道”
的典范,既具文人诗的典雅韵味,又蕴含现代生活的哲思,在动静之间开辟出一片超越年龄、通达天地的精神境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