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教”养生:儒教养气 佛教修心 道教养性

(2016-10-27 08:20:09)

            http://s8/bmiddle/002G7s9izy75WlvQKKXc7&690佛教修心 道教养性" TITLE="“三教”养生:儒教养气 佛教修心 道教养性" />

         养生话题,亘古绵延,“三教”为最,影响苍生,儒家养气,志在“义”;佛家养心,志在“空 ”。道家养性,志在“静”,心态正则万事顺,管子曾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古今一体,自可鉴之。

       

            http://s5/bmiddle/002G7s9izy75WlDspHCe4&690佛教修心 道教养性" TITLE="“三教”养生:儒教养气 佛教修心 道教养性" />

        儒家养生,注重养气。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这里所说的“戒”,就是“养”的含义,而“血气”在中医学中视为生命所系,血气有则生命存,血气旺则生命盛,所以无论是少年,还是中年,直至老年,都要根据血气“未定”“方刚”“既衰”的特点,戒除一些不正当的心理和行为,采取相应的保养措施,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而孟子则善养其浩然正气,孟子说他的生命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气跟身体有关,也就是要培养气质,气度,气韵,形成强大的精神气场,祛病强身。第二个是理想的思考和心智及志向。就先秦文献而言,具体论及养气说的孔门弟子还有宓子贱、漆雕开、曾子、子夏和公孙尼子、世硕等人;而儒家养气的最高境界就在“义”,“义”者“宜 ”也,适当的行为就是“义”,如果养气不达到一定的境界,何言“义”啊,不“义”者,何以养生啊。所以儒家的养生,就是养气。

         

               http://s2/bmiddle/002G7s9izy75WlH0k6de1&690佛教修心 道教养性" TITLE="“三教”养生:儒教养气 佛教修心 道教养性" />

       佛家的养生重在修心,强调人生胜境平常心。佛教虽看淡生老病死,四大皆空,并不代表否定现实。相反,因为尊重生命,佛教一向有注重养心调身的传统。佛家认为凡事有因果,各人的身体状况与他的心理状况、生活习惯、客观环境息息相关,调整心态是养生的根本。

        佛家主张“万念归一,清心涤虑”、“少欲而知足,知足而长乐”。“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但人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感恩,认为人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佛家的名言:‘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曰‘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以,佛家的养生,强调修心,做到心“空”无物,此心若在,何愁身健!

        

                http://s5/mw690/002G7s9izy75WlKOtIEf4&690佛教修心 道教养性" TITLE="“三教”养生:儒教养气 佛教修心 道教养性" />

        
道家养生,尤其养性,认为修得一分性,即保得一分命。道家以“清静无为”为旨,亦即为养性之纲宗,凡百事为,以此衡之,即可得其都契矣。故养性之道,即在于节性之方,务使不任其性情之极,而得其中和之道,则几矣。《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曰:“老子百有余岁,或曰二百余岁,以其修道得寿也。”修道首在养性,而养性即所以养命延命也。孙思邈真人养性篇有曰:“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皆不生。”措之天下万世,亦无不宜矣能了乎此,自当知所养矣。

      《史记》  中曾有这样一个记载,据说有一家人,有张床睡过几代人都没有移动过,有一天将那张床移开,有一只床脚下竟有一只活乌龟,几代人之后,才发现这只龟,而且还活着,它已经在床脚下生存了几百年。这就是对道家“静”以养生的最好诠释。所以道家养生,志在养性,节性情,静“无为”,必定延年益寿。

     

            http://s11/bmiddle/002G7s9izy75WlSM44i5a&690佛教修心 道教养性" TITLE="“三教”养生:儒教养气 佛教修心 道教养性" />

       总之,养生之道,贵在精神内守,百病难侵。如是之,儒家成“圣”,佛家成“佛”,道家成“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