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做中学”的几点认识

(2011-10-11 18:54:02)
标签:

宋体

探索

纸盒

科学教育

动手操作能力

杂谈

对“做中学”的几点认识

作者:吕虹霞      单位:昆山市蓬朗幼儿园      邮编:215333     

内容摘要:所谓“做中学”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就是: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展开来说 “做中学”是科学的教育方式也就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质。“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索、科学发现的过程。幼儿通过猜想、操作、记录、讨论等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活动中更强调孩子的亲身参与和动手操作。它充分调动一切因素让孩子在玩中乐、玩中学、玩中思中学会发现世界、理解世界。

做中学活动原于科学教育活动,科学教育的内容广泛,因此可供教师更加广泛选择。在教育实践中,要花时间观察、倾听、寻找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内容,生成“做中学”活动方案。孩子们天生好奇,对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学得更加积极主动,能长时间维持学习兴趣并主动进行探究。如:在一次阳光明媚的天气中,带着小朋友在户外活动,一名幼儿追着影子跑,其余的幼儿也很快加入了,一起追着影子跑。随后回到教室后,大家开始议论纷纷:影子是什么呀?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它怎么会跑呢?我们怎么老追不上它呢?……由此证明,由个别孩子或小组随机发起的探究活动,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又如:在日常活动中,一名孩子偶然发现了一条蚯蚓以后,和同伴一起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蚯蚓生活在哪里?蚯蚓吃什么?蚯蚓有眼睛吗?蚯蚓会死吗?”教师及时捕捉了幼儿这一感兴趣的话题,生成了以“蚯蚓”为主题的系列科学教育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又增长了幼儿的见识。

陈鹤琴先生说的:“让孩子自己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的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有时教师有意识地减少投放的材料,为幼儿制造矛盾,创建合作的平台也是一种投放材料的策略。如:小班科学活动《纸盒叠叠乐》,老师为幼儿准备了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纸盒。孩子们在活动开始,每人选择一个纸盒。老师提出疑问:“请你们想办法每一组用纸盒造一座高楼房,可我们小朋友每人只有一个纸盒,该怎么造呢?”刚开始有的孩子和旁边的小朋友叠,可是纸盒太少叠不高。于是就有孩子马上提出把纸盒放在一起来搭建。孩子们就开始了构建。活动中,由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有几个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纸盒拿出来一起构建,使得组里的楼房没超过其他的组。同时孩子们还发现,把大的纸盒放在下面做楼房的地基,小的放在上面,这样的房子比较牢固。那几个不愿意合作的孩子也受到了同伴的埋怨。最后,我让他们把纸盒都借给老师,再请几个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搭建一座高楼房。从纸盒一个接一个向上升高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合作的成功和喜悦。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就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因此提供给幼儿游戏的任何一件材料还都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只具装饰效果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教育价值不大,它只不过是活动室的一个点缀。同时要注意操作材料的安全性,避免危险,如尖锐的材料、易碎容易划伤、对孩子产生危害等等的材料。

因此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要提供能引发孩子探究并能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提供的材料应该是丰富多样,生活中常见的,甚至可以是废旧材料,不要只拘泥于科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投放,而忽略了科学区、自然角里的材料的投放,有时候仅仅是一些易拉罐、一些黄豆、绿豆、米、小纸团等,就能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了不同材料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就为孩子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机会和条件,它就足以让孩子长时间地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

“没有一个儿童不好动的,也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自己做的。” 作为教师在实践这一理念时就要重视幼儿在园生活的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有了直接的经验,就能认识事物的性质。让孩子们在自己不断的尝试、失败、思考、再尝试中将知识和技能结合。在操作中习得直接的经验,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孩子们在做中学会了探索,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凡是孩子能做的,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鼓励和引导,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吧!

新《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是: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

1、保持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幼儿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提,是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是使幼儿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前提。心理学家将好奇心定义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对新鲜的事物、现象和人有着去了解和探究的本能,对于初涉入世的孩子来说,身边的世界是那么新鲜和神秘,在他们心里有一种探索求知的欲望,这宝贵的好奇心正是他们发挥智慧的火花,更是促进他们学习的原动力,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好奇心在慢慢消退,开始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没有了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对于孩子的淘气我们都认为是作对或者不懂事的表现,于是我们会严厉斥责或置之不理,殊不知,孩子们正通过“淘气”行为去探索、研究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这些就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 

在一次游戏活动中,一部分幼儿在操作室里玩,其中栾承杰小朋友第一个拿起了磁铁,他很好奇,磁铁在他手里摆弄着,可能他正想这东西怎么玩呢?这时一个小小的铁制品被吸了上来,他又惊奇又兴奋,拿着磁铁到处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幼儿感兴趣的而又需要解决的问题,把幼儿的无意活动引申为有目的的探索,有利于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内部动力,也有利于使幼儿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进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发展了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亲自尝试的探究活动,能帮助幼儿获取知识。当幼儿疑惑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于水面,有的物体会沉入水底时,或许大多数幼儿会认为跟物体本身的重量有关,那船呢,它用铁制造的,为什么不会沉呢?幼儿带着疑问,经过不断的尝试,不断的的探究发现,除了物体的重量,还有物体的体积,水浓度也有关。由此而获得的经验都是幼儿自己实践得来的,这样就加深了幼儿对这一知识的记忆,逐渐内化为幼儿自己的知识。这样做,可以使幼儿知道,知识并不存在于老师的头脑中,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才能获得,从而培养幼儿凡事问个为什么的科学态度,以及积极尝试、善于观察、不断总结的能力。 

3、增进了幼儿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其实很多时候,幼儿都很少有机会或根本没有机会去亲自做一件事情或体验一件事情,因为家长的过于宠爱,什么事情都有他们给孩子安排好,对玩也有很多很多的限制,这个危险,那个不好,就连说话都要代劳,每天接触的人只有家人,小朋友之间缺少交流,导致他们刚来到幼儿园觉得生疏、害怕。在做中学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幼儿可以亲自探索,亲自操作,并记录下来,最后在与小伙伴的交流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思路,明晰了所发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交流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实践进行解释:我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当意见与别人相驳时要与人争辩,这些都需要用语言这一工具,由于有了自己的切身体验,小朋友都乐于表达、敢于表达,最后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结论,也使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4、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强了,对于他从中获取科学知识非常重要。之前我上了一堂《糖果宝宝不见了》做中学活动课,幼儿对这个课题又疑问又好奇,带着这些心理,幼儿很专心的进行操作实验。通过亲自动手,尝试观察,孩子们将结果相互交流,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使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不重结果,重过程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积极的科学探索精神,使孩子们成为勇于发现,乐于动手,敢于尝试,寻找真理的新世纪人才。 

在孩子眼中,很多事情都充满了吸引力,他们的心灵纯净的像泉水,在我们大人看来是不起眼的小事,见怪不怪的事,在幼儿眼里都是有吸引力的,想要去接触它,认识它,这时放手让他们去摸索,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人发现,或许会成为又一大科学发现。

“科学需要天真的眼睛”。如果没有天真的眼睛怎么会发现“为什么”?没有天真的眼睛怎么会有一项又一项大的发明,没有天真的眼睛怎么会有科学的进步,没有天真的眼睛世界会变得索然无味、一片茫然,因此科学需要天真的眼睛,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培养一双双天真的眼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