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再说德味、大师和毒性之德味
(2019-04-03 21:14:45)| 分类: 摄影 |
首先,本人要声明一下:
1-广大摄友都不是可以欺骗和贬低的,在下一点点点指责他人和所谓自大的意思都没有!!!!!!
2-所有摄友说的都是有道理的,所有镜头的试片都是不错的,而且很有建设性和真诚的!!!!!
3-所有镜头本身都是拍片子的好工具,本人对任何镜头都没有任何反对和瞧不起!!!!!
4-德味是存在的,镜头之间是有区别的!!
5-镜头的成像质量之间是可以衡量的,镜头是可以任意选择的!
6-本人的言论是真诚真实的的,而且本人真的是在二手店长期混迹并尝试过的!而且本人也不是商人,而是一名画家兼大学教师。
7-本人的财力是有限的但不是拮据的。
8-本人的确是拥有若干镜头的。
9-请各位嘴下留情,别骂我呀!
10-如您觉得这些文字还能入您法眼,并想转载一下,请务必连同QQ名:非常大师。谢谢!
德味已经被人们嚼来舔去很久了,久远的尼康佳能之争在这茶片毒海里已经很低级并且不足挂齿了!
大师一词已经由具体的称号名词----变成人们总挂在嘴边用来鼓励彼此的形容词了。
毒这个字也成为包含很多寓意的一种品味的象征了。
那么,到底摄影的人要怎样“安置”摄影这个概念呢?
说实话,自从德味“普遍”的上升到成为摄影领域形容词的崇高地位以来,它就变成了摄影中最重要的因素了。
我是画画的,我拍的片子被摄影系的人认为没有摄影语言,只是拍拍,收集素材罢了。当然,我拍的片子也的的确确用在绘画创作上了。
所以,我是摄影爱好者!
看过很多朋友的片子,大家很多人都在谦虚的声称是试片,为了试试镜头,也有很多朋友拍的试片相当好看!不仅证明了摄影者的技术也证明了选择镜头的品味,深一层,更实在是为了表达对摄影的热爱。
不过同时,也增加了很多人经济上的负担!!!这就是毒性的表现之一!
在这里,我很想探讨一下所谓德味以及镜头之间的问题-----毒性哪里来?毒在哪里?大师是啥呢?
我在我的摄影课上和我的学生们说:很多人误解了德味,盲目的认为镜头会出德味,呵呵,德味是照片里蕴含的,是通过良好的器材,熟练而主动的技术,良好的艺术修养,广阔的视觉见识,敏感而独特的观察,以及对欧洲(暂指德国)视觉文化的理解等等共同孕育的。
徕卡或蔡司镜头蕴含的德味实际上少的可怜,镜头所存在的直接的德味实际上是德国乃至日耳曼民族本质上的一些突出特点:严谨和理性。所以,人们在品评完成像质量之后总要在做工上大加赞赏!
有人问了,那么德味在视觉上存在么?实际上,是存在的。镜头上讲,层次,宽容度,色彩,锐度,色散等等,德国镜头的确做得很好!同等条件下的发色等效果在和日头的比较下还是有些区别的:杂志上的那次德头日头对比,实际上是不合理-----起码是不周到的,首先,德头在表现金属和瓷器等物体方面确实很有水平,还有阴天的发色,拥有西方绘画感觉的氛围等等。
不过,有了德头就拍得出德味照片么?日本镜头韩国镜头就不行了?自动的变焦的就垃圾了?单膜的就层次丰富了?眩光就恶心了?梅耶的就比潘太康细腻了?哈哈哈哈,各位也很头疼吧???!!!到后来,摄影爱好者变成了器材发烧友。
以上是一些被很多人反复讨论过的并一直在讨论的道理们。
那么,我来聊聊我认为的德味吧:
首先---画味,摄影的德味需要尽量先把镜头因素舍弃掉!德国,自文艺复兴以来,她的艺术一直在欧洲别具一格。她以日耳曼人为代表,是一群自以为很完美很高级的、比较相近的民族集合,个头相对高大,性格冷峻,思维严谨,富于理性,做事很有条理,讲求实际。艺术上有几位大师很有特点:(这里请各位在收索引擎,例如百度之类中查查看看,对摄影中的德味理解很有帮助呢)文艺复兴时期紧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之后的艺术大师丢勒,16世纪的赫尔拜因(荷尔拜因),这两位的油画和今天的德头成像比较起来很说明问题!
丢勒的作品严谨细腻(层次丰富),一丝不苟(锐度高),颜色沉稳考究(色彩凝重,还原力强),素描黑白关系精妙到位(对比反差恰到好处),很狠狠徕卡!!!!!!
赫尔拜因(荷尔拜因)的作品清晰完整,色彩丰富而朴素,素描黑白层次微妙,形象严谨逼真,画面清澈通透。施奈德风格呀!!!!
因为摄影的写实性,所以以这两位为例子,大家上网查查吧,为什么我了解?我也教美术史呀!另外网上的画作很多可是有些失真,最好能去书店看看进口的画册,更说明问题!!!!!!!!!
相对其他国家的绘画艺术,这两位德国大师的作品简直就是照片!!!我看过他们的原作的。
这就是德味的源头之一吧!
其次---镜味:
包含色彩和空间感觉
网络上所说所流传的亮部偏暖暗部偏冷,实际上也是绘画里的色彩基础知识,正因为德头更加注重成像的艺术效果,所以在镜片材质以及镀膜工艺上更加关注色彩的表达。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这样亮暖暗冷!!!!冷光源下实际是相反的,否则该镜头必须退掉,因为色彩还原彻底失败了!!!!
除了这个更重要的是色彩的倾向,有的镜头偏冷,有的偏暖,有的不冷不暖还原很强,有的暗部冷亮部灰等等。我个人认为,标准的德味色彩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对冷暖的表现强度,因为日本头也有偏冷偏暖和中间派的问题,但是德头则把这个问题处理得更加立场分明而周到,例如:喜欢偏暖而富有对比,西边蔡司很多;喜欢冷而富有对比,应该是禄来吧;喜欢中立但是反差大一点,莱卡呀;低调一点,真水无香施奈德;喜欢半冷半暖紫哇哇,潘太康喽(29/2.8)等等,总有很有个性的东西!
日头呢?比起来:有层次的没色彩,撑死叫个通透。有色彩没层次,叫明锐度叫反差大,没层次没色彩的,叫注重分辨率,个性呢?味道呢?在德头面前无味了。
背景虚化问题,则主要和光圈的形状以及大小,镜头焦距或所用焦距,被摄物体和镜头距离有关系。奶油般的虚化,更主要是因为镜头光圈叶片数量和形状以及影调层次保留得出色到位才会出现!否则斑斑点点圈圈花花还奶油什么呀!
至于空间感,包含背景虚化效果、镜头分辨率和锐度。这东西并非德头独好!不过好的空间感或立体感包含以下因素:首先合焦准确而且镜头锐度过关,光圈设计合理(一般认为形状越圆越好,光圈越大背景越虚化厉害),色彩表现出色,影调层次丰富。
还有所谓严重泛黄的问题,有的是因为镜片里使用了放射性元素时间久了形成的(例如昂贵的镧系玻璃),有的是因为机身白平衡设置问题,有的是因为镀膜老化(有的镀膜老化也会使成像色彩变化,而非单单指抗眩光能力下降)等等,这些就不属于老德头的特性了!!!!比如使用宾得数码单反机身,很多片子都偏黄味,用什么头都泛黄的!
第三----手味,德头做工,用料上还是很令人钦佩的,不过别忘了,很多日头的做工也是好得很呢!一论阻尼:个人觉得还是宾得太苦马,公认的好,切奶油一样,不松不紧!!!莱卡的蔡司的有时候确实有点像切蜡,至于切奶油好还是切蜡好,还要看个人习惯和手劲了!当然,也有切水或者切八宝粥、切砖头或者切沙子之类的。二论重量,莱卡蔡司师奶的确很重,其实尼康也挺沉,不能以体重论英雄呀!重量大的,金属和玻璃用料足,轻的可能相反,但是结实归结实,掉地上也摔得狠撞得响!三论用料材质,很多德头的玻璃是逐渐降温制作的,每天降2度直到冷却,有时候的一年甚至还多,据说徕卡就是这样,防止起气泡什么的,所以严谨的工艺保证严谨的质量保证高昂的价格。四论大小,包含镜头口径和镜身尺寸,理论上来说口径越大成像越好,可是在德头来说可不一定了。
除了上面这一段,只有:手动对焦的难度太大了!!!!!!对焦速度,精度,防抖(宾得和索尼奥林还好,机身有带)。不过,玩德头的人要的就是这种别扭!这叫品味!
第四----油润味:包含影调层次(器材因素为主)和客观对象质感!
该说说艺术本身了!!!影调层次的过渡也是摄影作品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德味的层次是有目共睹的,不过,真的和同价位的日头相比呢?很遗憾,这里我要说的是:很多东西,很多差距,可惜很多是肉眼不可察的!!!!!!!也就是说,在镜头因素上,这里的德味消失了!!!!
很多人说,怎么会?油润感呀!不可察么?你瞎呀!!!
哈哈哈,油润,这是德味么?很多人在追求油润,网上一个帖子很火热,油片集合!
拍摄出油润感觉的客观因素更重要:首先,油----------是滑而细腻的,指的是影调过度的均匀缜密,从最亮到最暗的层次绝不缺失,不允许相当面积的死白或死黑,但并不是没有黑或白!另外对于彩色照片来说,理论上理想的来说应该不该存在无色的黑白,而实际情况来说,徕卡的黑也是幽深的,只不过在最黑和稍亮之间连绵不断,给人以油的感觉,而色彩上的倾向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在这里,很多日头的油感也是很到位的!另外,数码机身品牌的因素在数码时代已经占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佳能,很多莱卡蔡司镜头在佳能如我的40d上,其油感远远不如我的宾得k10d,相反,我的宾得k10d无论用什么牌的镜头(只要能安上)都很油润!!!!
因此,数码时代的油感问题和机身关联最大!!!
当然,如果用徕卡蔡司配上宾得数码,确实感觉似乎要好过于潘太康一些。心理因素更多了!
至于润,实际是指色彩的纯度和因此导致的照片整体通透感觉。这个问题和镜头关联就大了,不过很多时候,色彩的问题在后期是可以得到完美的数码处理的。这就看各位的电脑手法了,可是相对于电脑技术较弱的朋友呢?镜头也许是个解决办法了!
机身镜头的客观原因说完了,主观原因在哪里呢?选择拍什么是重中之重。
油润的片子要拍油润的主题,您试试拍锃亮的苹果,只要曝光合适或者稍微欠一点,一定油!再试试拍刚摘的桃子或者落满灰尘的石膏像,油感就差很多了吧?!
么么意思呢?好的镜头确实增加油润主题的油润感,可是所谓油润的镜头就不一定一定能拍出油润的片子。否则,徕卡蔡司就不可以用来拍摄干旱题材,不可以表现粗糙刚毅的男人,不能用来拍摄灾难纪实,因为:油润!
第五---膜味:在镀膜上的问题和争论最复杂!由镀膜产生的色彩倾向、抗眩光和层次问题一直在毒友之间变来变去,到底咋回事呢?我这里单独把这个因素提出来聊聊。
镀膜有颜色,所以也成为收藏者和使用者的心理因素,不过似乎不很重要吧。
镀膜有出身,镀膜似乎引导价格,哈哈
镀膜影响成像色彩和分辨率。
镀膜,也会影响层次,所以有人追求单膜的,有人喜欢多膜或超级镀膜的。
镀膜有成色,镀膜完整的就贵,不完整的无论和成像有没有关系就掉价。
实际上,镀膜是干啥呢么的?很多人也不太清楚。
首先镀膜不是保护玻璃镜片的!
镀膜是改善成像质量的!
抗眩光就影响层次?那干嘛镀膜?
镀膜影响色彩?那全世界只需要一家镜片厂家,其他的就批发镜片,自己专门研究镀膜得了。当然了,禄来就这样,用蔡司镜头,有蔡司设计HTF/HFT什么的膜。
镀膜影响分辨率?还是上面的话。
我来概括一下,镀膜本身确实有以上作用,只不过其影响远没有镜片工艺和镜片组合来的大,应该低调一点。
不过,镜头的镀膜还是完整的好,有人说镀膜非要有损伤的话,也要尽量挑没伤后镜的,此种原因我就不知道了,有知道的朋友一定不要保留,请您指点我呀!!!!
文章来源与网友arnamolieo的帖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