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归元寺,取自楞严经佛偈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而命名。
http://s16/bmiddle/922b3d3fhc13eafdcb50f&690
归元寺,位于武汉市区,是湖北省和武汉市佛协所在地。
归元寺建造于清朝年间,如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经过漫长的岁月,寺院遭受战乱,屡建屡毁,现存的是清末民初年间重修建,虽说寺院建筑早已更替,但部分古迹文物还是保留下来。
http://s6/bmiddle/922b3d3fhf8c76d6aba65&690
寺院分为三个庭院,庭院与庭院相连。庭院中有三大建筑比较惹人注目,一是大雄宝殿,建造已有些年头了,建筑略显陈旧质朴且殿外通道空间狭小,殿与殿之间的距离显得夹紧些,换作当今碰上个大法会,人群拥挤不堪,所幸寺院周围场地占地面积倒是不小。http://s15/bmiddle/922b3d3fhc13f58aa7ede&690
http://s13/bmiddle/922b3d3fhc13f67430fcc&690
二是藏经楼,位置坐落在花木繁茂、古树参天下的藏经楼,一看便知,有些年代可追溯,油漆脱落,尘灰已久,楼内藏有魏晋时期的人物石像,名家字画、各代净瓶、衡山老人写大大的佛字(远看)、民初僧人抄写的血书经文,听说还有贝叶经。我从南院到北院,再从北院到中院,几个院落都跑遍,都没看到贝叶经,心中不免焦虑,别的文物我不太清楚,但贝叶经无论都想看看,哪怕望一眼也好,至少让我知道何谓贝叶?
寺中一小沙弥热心带着我问人,有人说不清楚,有人说在藏经楼,可藏经楼工作人员说藏经楼没有,具体要问客堂,可那会儿客堂正好没人。几次三番询问下来,寺内工作人员都说不清楚,心凉半截,无须等候,也无心劳驾客堂。后来在省博物馆见到贝叶的庐山真面目,这是后话。
http://s15/bmiddle/922b3d3fhc1404056018e&690
http://s14/bmiddle/922b3d3fhc14047378c0d&690
三是罗汉堂,堂内有五百罗汉塑像,金色辉煌,耳目一新。“上有宝光(成都),下有西园(苏州),北有碧云(北京),中有归元(武汉)”。说是这四座寺院的五百罗汉堂最具有代表性,是佛教五百罗汉塑像艺术的精华。可惜只看过苏州的西园寺五百罗汉,其他如成都的宝光寺,北京的碧云寺还无缘面见呢。
因是寺院照相不易,也应以前听闻一件事情,所以在那儿没有留影。
那件事发生在七、八年前,当时在一同修家里看见一中年男人,那男人两眼无光且眼神呆滞、身体单薄且一副羸弱相,傻傻的面容,当时只少了流口水相;不巧的是同修向萍的腰在几天前放生中,提桶不当闪着腰了,疼痛不已。事过几日,感觉好点便来同修家里。那男子不知听谁说起向萍的腰痛事情,他说他会推拿,好像有奇门工夫,鬼使神差的向萍居然同意让他推拿。当然结果是越来越糟,最后在二军大住院动刀,刀口长达二十多公分,刀口之深剖于整个后背,让人看了心悸难忍。
当时我与向萍也不熟,也不清楚那天发生推拿的事。事后说起,我也无奈告诉向萍你不看看这人眼神的可怕么,只是当时向萍不知不觉。其实当天那男人的老婆也来的,我也问起那男人神态的情况,那男人老婆告诉我们:早些年,那男人单位里组织去苏州旅游,在西园寺罗汉堂内,几个男同事一边说着、一边开着玩笑,突然,一个同事指着边上的罗汉对那男人说:你很象他(罗汉)喽,那男人端注目光看着那罗汉。说是那次活动结束回去之后,就一直生病,卧床不起。男人的老婆想想,一个大男人,年纪轻轻就倒在床上,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求医不成,那就问卦,他们是嘉定本地人,本乡本土的熟知乡里的神医,经人介绍找到了一个中年女性(类似仙人之类,那次也一起来的)帮那男人看病,说也奇怪,一年多之后,男人奇迹般地在床上爬起来了。之后,他们一家全部信奉那女人,那男人更是五体投地拜倒在那仙人的门下,同时学会推拿之术。
自发生这件事后,我不敢用手指贸然指指点点那些罗汉像,也不敢随便乱说话,所以更不敢在那儿拍照留影。但这次在堂内边走边数(口念手不动)罗汉,数数又不对,罗汉上方窗框上都标有号,然从一开始数,数到与自己年龄相符的前与后,再加上100的顺序,前前后后共有十二位罗汉坐像或立像,在造像前仔细打量着罗汉相貌特征,罗汉相貌个个慈善温和,和蔼可亲,心中大悦,总算没白跑一次,数一数也师出有名!
留影罗汉堂其中一个门前,罗汉堂共有三(四)个进出口。http://s4/bmiddle/922b3d3fhc140f2907463&690
罗汉堂对面的照壁,由光绪甲申年间张日焜书写。
http://s13/bmiddle/922b3d3fhc140f5372d0c&690
古朴而典雅,闹中取静处,别具风格的木纹门楣、木刻围栏、琉璃花案而成的建筑物,静静坐落大殿的一侧,深而幽,游客止步的牌子挡住人们的去路。
穿过天井式的甬道,一看与众不同的建筑,会让人止步观望,沉思片刻,【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的牌匾挂在进门两旁的门柱上,近观方丈楼也。
http://s5/bmiddle/922b3d3fhc13fcc4ce4e4&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