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和妮儿的成长心路 |
最近在亲子沟通这件事上有所感悟,分享琐事二三。
场景一:下班回来,本可以自己走的妮儿要求说“妈妈抱抱”。过去的我会觉得是她在“耍赖”了,然后就是一些拒绝式的“教导”。现在的我却觉得,被孩子要求抱抱的机会会越来越少,为什么拒绝她的要求,所以我会欣然同意她的这个“耍赖”要求。
场景二:我教妮儿一些方法。过去的我期待她一次就明白我所说的内容,所以几乎是一股脑儿将某种方法都灌输给她。现在的我感到,为什么要做一个“慌张先生”?好像只告诉她我的发现,其余让她自己慢慢理解效果会更好。
场景三:晚上到了该睡觉的时刻,妮儿还按耐不住兴奋满屋子疯跑。过去的我会严厉呵斥她。现在的我却发现,平静地告诉她应该做的事,会比大呼小叫来的更有力。
以上是我和妮儿的一些小日常,平常的不能再平常,很多在亲子沟通方面很有方法的妈妈或爸爸或许早已深谙其道。
其实,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无非只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日常状态,一种是异常状态。面对日常状态,最近哈佛大学新任校长Lawrence Bacow说的观点对我们颇有启发:快速理解,慢点判断。面对异常状态,这更需要用一种系统式的方式去应对。具体来说,首先、日常状态中,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改变心态,慢下来,让我们与孩子的生活多一些感知,慢下来的做法,就是快速理解孩子,但不急于对他们下结论。用这种态度指导自己,一千个父母就会创造出一千种人性对待孩子的技巧和方法。其次,异常状态,例如,孩子突然不爱去幼儿园。妮儿在小班暑期时曾出现了这个问题,主要是暑期班老师轮岗,有个别老师不是妮儿班级的驻班老师,导致孩子产生了焦虑。我当时的处理经验是,一方面从家长角度进行开导,另一方面寻求妮儿班级老师的帮助,与老师多沟通。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努力,最终妮儿成功克服了这个突然发生的状况,开学两个月来,入园顺利,有时还在幼儿园门口去领着带情绪的同班同学一起走进幼儿园,让我感到比较欣慰。所以,对于异常状态的沟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一起努力才行。
困于时间和精力,只能写这么多了,以上这些粗浅的小感悟,分享给大家,共勉。
2018.10.16夜
附图:妮儿画的“背靠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