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育儿 |
分类: 我和妮儿的成长心路 |
晚上,妮儿要我给她折一只小兔子,因为最后两步有点难,妮儿跟到这两步就不打算再跟了,等我边研究边折好后,她直接把折好的小兔放进了她的“宝箱”里。放进宝箱之后,妮儿便要我一起出去玩,我便跟着满血复活的她出去了。
晚上临睡前,我和她进行了如下对话:
“折小兔最后你并没有学会啊,你不介意吗?”
“不介意啊。”
“你为什么不介意啊?如果在幼儿园老师教你你没学会,不就落后其他小朋友了吗?”
“没学会,我就再问老师怎么折,或者回来让妈妈教我。我不会落后其他小朋友的,我一定能学会。”
“那今天你为什么没有跟着妈妈把小兔子折好再出去呢?”
“那个折纸太难了,我5岁就会了啊。”
之后,妮儿开始让我和她一起看《奇妙的颜色》这本书。特别巧的是,这本书里的露露,也因为没有合适的颜色去做好她想要的拼贴图而沮丧(有点像我折小兔子时的状态),她的好朋友亚克没有直接帮助她,而是说“露露我们出去玩吧!”是在出去玩的过程中,亚克帮露露解决了问题。最后亚克反而成了露露最大的灵感!
晚上的对话让我意识到,我们感觉的“问题”,在小朋友那里其实并不是“问题”,我们之所以容易心事重重,陷入沮丧,是因为我们“想的太多”,并且太在意“突变”。就如同书里的亚克,当遇到困难时,暂时放下,最后问题总会解决,这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心和坚持是前提,父母的自我成长是条件。妮儿与我的对话启示了我,随着她的成长,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相反,我所需要做的,只是通过我的继续自我成长为她提供更宽松的环境和条件。
前不久我看到一篇讲述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文章,虽然我并没有研究过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文章里面提到,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也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从1934年蒙特梭利的著作到1949年蒙特梭利的著作,她的教育理念经历了“早起对孩子的理解稍显不足,心态更为功利,特别强调某种状态才是好的,十分推崇她所发现的‘工作’状态,认为应该采取措施缩短孩子的幼稚期”,到晚期“更精微地理解孩子,相信并乐于让孩子自然摆脱幼稚,而不再特别强调成年人担负有缩短孩子幼稚期的责任。”这种看似消极,但实际上是更有信心的教育理念转变,蒙特梭利用了16年。有了前人的理论基础做奠基,如今的我们,的确是比蒙特梭利更早进入状态了不是吗?
2018.7.30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