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以为师”到“可以为师”给我的启示
(2018-07-01 05:35:31)分类: 杂谈 |
早上的时候,我看到了下面的这篇毕业演讲,不由心生敬意。曾经的自己,多么希望可以做一名老师。虽然不是每件事情都会如自己所愿,那么既然没有做成老师,就做一个好妈妈吧。
以下是演讲全文:
在2018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历史学院2018届公费师范生 张慧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历史学院的公费师范生张慧。在发言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是Beijing NormalUniversity而不是Teaching University?
为了寻找答案,我用了四年的时间。
四年前的夏天,我收到了来自北师大的录取通知书,同时收到的还有那份日后回省从教的协议。摸着北京师范大学6个字,我的内心喜忧参半,仿佛登上了一个无限可能的平台,却又只有一条路可走。我真的愿意当老师吗?带着这个疑问,我参加了赴河南洛阳白元一中的支教。记得支教结束那天,孩子们凌晨四点就守在门口,哭着问我们:还会回来吗?正当我犹豫不决时,一个叫魏玉刚的小孩突然拽掉了我的纽扣,他说:“老师,我以前打算念到初三就出去打工,自从你们来了,我觉得念书真好,我要一直念到北京去,纽扣为证。”一席话让我振奋极了,要知道,魏玉刚最初是一个不仅不听课还公然捣乱的孩子啊。他让我明白,学为人师的意义在于教化从容,行为世范的境界是能砥砺无穷。他虽然无法改变留守儿童的出身,却可以通过教育改变以后的命运,而作为别人命运的灯塔,吾又何其幸也。
此后4年,跨越5省,6次支教,近200个日夜,我在一次次支教实践中坚定了为中国而教的信念,却也一次次地问自己:
其实,所谓Normal与Teaching的区别,就是师匠和教师的区别。当老师是一份职业,而成为师匠是一种追求,一种在任何领域都既脚踏实地又敢为人先的追求。想到这里,我不禁心生豪情,因为在师大的四年也成就了我们自己的芳华!回望在师大苦读的日日夜夜,回忆那些打比赛、做科研的点点滴滴,木铎金声的洗礼,朗朗校训的浸润,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们有了兼济天下的气魄,而非为一蔬一饭苟且。悉数与师长朝夕相处的岁月,拾忆与同窗齐头并进的时光,双一流的推进,硬件设施的改善,所有的努力,也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自信地回一句:可以为师矣!
昔日小苗,今已亭亭如盖。他日重逢,又是桃李芬芳。我们的一生,师大只送此一程,但此后无论山高水长,北师依然是心中最美的模样。
祝愿母校滋兰树蕙,永续华章。
祝愿同窗前程似锦,初心不忘。
————————————————————————————————————
2018.7.1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