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真的那么重要吗?从明代书法家文征明身上的一则小故事说起
(2018-06-10 17:11:40)分类: 我和妮儿的成长心路 |
今天下午看到一篇讲明代书画家文征明的小故事。故事说文征明一生经历坎坷,8岁的时候话还说不大清楚,有人预料他长大了不会有什么出息,他参加科举考试一直考到54岁也没有考上,后来干脆放弃,转而专注自己擅长的书画,后来逐渐成名。这得益于文征明出身官宦世家,从小跟随名师学习书画,接受了较好的书画启蒙和训练,同时,他极为用功,在别的学生常常以喝酒喧闹、赌博下棋打发时光的时候,唯独他每天临写《千文》十本,日书万字,这样的努力付出为他日后书法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征明的小故事给我的启示是:具有天赋热情不如精通更能使人走向成功。前几天,北大汇丰商学院教授史蛟在毕业演讲中也提到了类似观点。她说到,总有人问究竟是成功导致了热情还是热情导致了成功。然而,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因果,还有一个遗漏变量的问题。其实是有一个第三方因素同时导致了成功和热情,这个第三方因素就是精通。对自己职业技能的精通,达到大师级的水准,就会有信心和成就感,成功和热情也就随之而来。
前段时间,我总有一种焦虑,就是,我总是能看到其他孩子对某样事物比较感兴趣,比如地铁站里的线路图,交通灯上的数字等等,但是我似乎看不到妮儿对什么东西特别感兴趣,小时候她喜欢大自然,喜欢树上的东西和地上的小虫,但现在,她似乎更喜欢芭比胜过这些。我不免有些焦虑。现在我再想来,我觉得我是不是过于功利和急躁?为什么小虫就一定要比芭比让我觉得好?为什么对地铁线路图和交通灯上的数字表现出兴趣就是好,而对捕蝴蝶表现出的兴趣就是不好?那什么又是真正的“好情况”?是看起来优秀的记忆能力?还是优秀的表达能力?是所谓的优秀的数学能力还是将来上学后拔尖的成绩?我能够说服自己去认同其中一个吗?那就是决定性的吗?今天,我看到了这个小故事,我有所启发。如果文征明的父母因为别人对他的预言而放弃他,那么历史上便没有文征明。文征明的特长或许不在读书文字上,却在勤奋坚持上,他将他性格中的一个闪光的点用在了他从小学得最好的一门功课——书法上,使得他变得精通,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好的启蒙和刻意练习都是文征明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即便是对某些方面有着天赋,没有后面坚持不懈的刻意练习也不会成功;即便是对某些方面没有天赋,有在后面如果能够坚持不懈的刻意练习也可以成功。所以,决定一个人最终成功与否的,并不是他的在某些方面的天赋,而是勤奋与否。
所以,在给妮儿的早期启蒙上,对于她在某些方面天赋的发现,我应保持一颗平常心,毕竟天赋只是属于少数人的。更重要的是,我与她一同脚踏实地,点滴积累,不因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普通人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201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