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一幅漫画,画上有一个大螺丝钉,一个小螺丝钉,请谈你的理解。

(2011-11-08 10:17:46)
标签:

杂谈

面试题的解析其实非常容易,只要考生找准答题要点就能迎刃而解。但绝大部分考生对于如何把握要点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我们通过下面这道题,会发现把握答题要点如此简单。

一、有一幅漫画,画上有一个大螺丝钉,一个小螺丝钉,请谈你的理解。

我们可以把所有的考题当成一个事态,那么,题目中的关键词就是事态中的人物角色,角色出现了,必然有他的作用和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去论述。我们现在开始寻找关键词:

显性关键词:1、大螺丝钉   2、小螺丝钉  3、你   4、漫画

我们可以看到,这四个关键词就是组成这句话的主要部分,那么,在答题时,我们只要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就可以产生四个观点:

1、大螺丝钉——代表社会的少数中坚力量。大螺丝钉代表社会组成中,发挥作用比较大的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对社会的贡献比较大,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2、小螺丝钉——代表基层的大部人。小螺丝钉代表在社会分工中,属于比较基层、比较一线的那一部分人,他们辛勤工作,默默奉献,他们是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直接缔造者,他们是伟大的。

3、你——代表考生自己。我愿意做事业的螺丝钉,不管是大螺丝钉,还是小螺丝钉,我都会全心全意去做好。如果我是小螺丝钉,我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心怀大局,辛勤耕耘,同时不断进步,向大螺丝钉学习和看齐;当我成长为大螺丝钉后,我还是会同样严格要求自己,做忠诚的人民公仆。

4、漫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幅画其实要告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甘当革命的小螺丝钉,心怀大局,默默奉献;但我们同样也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勇当革命的大螺丝钉,为人民、为社会贡献自己更大的价值。

下面来分析答题。可以看出,通过四个关键词产生了四个观点,而过程非常容易,因为观点就是关键词代表的基本含义,见词即明义。随后,围绕观点展开论述的过程就比较容易了。

大部分的考生遇到这道题时,首先想的是甘当革命的小螺丝钉,“雷锋精神”,这样讲出来后,就只有一个观点,且抛离了大螺丝钉,答得不全面。其实要答得全面,道理很简单,就是把题目里的关键词全部找出来,以关键词作为观点展开论述。实际上,大部分的题目里都有三个以上的关键词,足够产生三个以上观点,形成三段以上的论述。

刚才,我们用的是显性关键词分析法,现在我们用隐性关键词分析法来解答:

1、由小螺丝钉联想到——雷锋精神。社会发展到今天,有人提出了“市场经济还需要雷锋精神吗”这的问题,我认为恰恰相反,雷锋精神是一种奉献和包容,是一种大爱,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果我们只讲金钱与索取,人与人的关系会变得冷漠和无情,因此更需要雷锋精神。只有世界充满关爱和帮助,社会才会和谐。

2、由小螺丝钉联想到——自身岗位。如果我有幸成为公务员队伍中的一员,我必然发扬革命的螺丝钉精神,勤学做事,多学做人,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坚持进步,当好革命的小螺丝钉。

3、由大螺丝钉联想到——权力和义务。权力有多大,义务和责任就有多大。说实话,相信每个人都想当大螺丝钉,可是所有的人是否都想过,当大螺丝只是为自己更加风光和体面吗?不对,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当大螺丝就是要利用好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百姓谋实事,干实事,再大的官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4、由大螺丝钉联想到——成长过程。个大螺丝钉都有自己的成长历程,都是从小螺丝钉成长起来的,所以,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我们年青人都要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才会得到不断进步和成长。

5、由大、小螺丝钉的关系联想到——互相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大家只有在工作中互相学习和借鉴,拾遗补缺,不断总结,才能更好地达到促进工作进步的目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道答题,这次答题产生了五个关键词:分别是:雷锋精神、自身岗位、权力和义务、成长过程、互相学习。而这五个关键词,都是从大螺丝钉,小螺丝钉这两个词语中联想演变出的。

其实,这种联想非常简单,从小螺丝钉自然会想到雷锋精神,会联想到自己,你自己现在就是小螺丝钉嘛!从大螺丝钉会联想到各级领导和官员。同时,既然两个螺丝钉都出现了,自然要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工作关系也好,生活关系也罢,那都是处理关系,都可以形成观点。

最后,我们全面总结“显性”、“隐性”两种答题:一共形成了九个观点,不管我们采取“显”或“隐”的方式,都会产生至少三个以上的观点。

如果两者结合,效果同样好。如讲小螺丝钉代表的含义,形成一个观点,又从小螺丝钉联想到雷锋精神,又是一个观点,非常容易。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如果题目中只有一个关键词,我只能找到一个观点,怎么办?很简单,一个关键词必然会产生一个以上的联想词,即“隐性关键词”,只要稍微冷静一下,就一定能想清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