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作业背景下的科学案例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 |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榆次区文苑街小学
一、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二、教材分析: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与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运动与力”的学习,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本单元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在前一课了解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对物体的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之后,从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具体的力。本课的学习内容就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教材按照从观察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性质,从实验探究到实际应用的线索编排而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发现物体的弹性并按弹性大小给物体排序。 第二部分:探究拉力与弹簧的拉伸长度的关系。 第三部分,研讨弹性的应用。
三、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科学》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生活中对物体的弹性和弹力也有了一些初浅的直接认识,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制作、观察、实践、交流等手段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为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设计了以下学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了解微小形变的物体也有弹性。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
1、知道弹性和弹力。
2、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六、前置作业:第一课时使用
|
物体名称
|
受到外力
|
受力后的样子 |
去掉外力 |
去掉力后的样子 |
|
橡皮筋 |
拉橡皮筋时
|
|
松橡皮筋后
|
|
|
压簧
|
压弹簧时
|
|
松弹簧后
|
|
|
海绵 |
捏海绵时
|
|
松海绵后
|
|
|
尺子 |
用力弯时 |
|
松尺子后 |
|
作业二:课前小研究(二)(上课前一天布置,独立完成)
1、找一个不同的球(兵乓球、篮球、足球等等)让它落到任何物体上(木地板,水泥地板,玻璃面等等),你发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七、教学过程:
1. 教学步骤:
激情导课部分:
(出示压簧)同学们,老师给它一个力,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边压边提问)它被压扁了,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它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是不是其他的物体给它一个力也有这样的改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简单明了,直奔课题。
民主导学部分:
共有三个任务:
一、交流课前的小研究,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形变明显的物体才有弹性,形变不明显的物体没有弹性。到底形变不明显的物体有没有弹性呢?接着通过视频:给瓶子施加一个力,借助液柱的变化,从而得出形变不明显的物体也有弹性。所以像中性笔、橡皮和厚书这样的物体也有弹性。
二、了解弹簧拉伸的长度和拉力大小的关系
出示实验要求,小组活动。
三、不同物体弹性的大小是不同的,弹性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几个弹性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前置作业以后只能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说出自己的理由,对于弹性和弹力认识不清。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学生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学生在这些前有认知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正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启示,触动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八、板书设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