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一统•民族融合----
华夏民族的统一和秦朝的大一统
华夏民族的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特征之一,贯穿于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体现为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的持续强化。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源于儒家和合思想,强调“天下大同”“九州共贯”的理念。黄帝统一华夏和大禹治水等早期传说塑造了集体协作精神,为大一统奠定基础。秦汉时期通过郡县制和中集权确立统一雏形,隋唐至明清不断巩固发展。
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老课本中有关华夏民族大一统课文内容,感受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凝聚力终归统一,从黄帝阪泉之战到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血脉里的"大一统"基因早已刻进骨髓。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初等小学常识课本第三册第四课,课文题目是“最先统一中国的人”。课文开篇就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上古时期,谁最先统一中国?;二是那时候统一中国要用什么方法?课文内容为:古时,苗族的酋长叫蚩尤,创造了戟等武器,来攻打汉族。当时汉族的酋长创造力箭羽,和他对打。。。。。。这就是有名的“涿鹿之战”。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目的是双方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远古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炎黄帝战胜蚩尤后,各诸侯都愿归顺,一致拥戴他为天子。炎黄二帝的胜利,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涿鹿之战后,黄帝又乘胜对四方大事征讨,使许多氏族诸侯归顺,实现各部落的团结统一,有力地奠定了华夏民族具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华夏族日趋扩大,人口增多,使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自此,炎黄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统一华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阪泉之战黄帝征服了炎帝,实现了对黄河流域的首次大一统。黄帝统一华夏的意义深远,标志着我国从部落纷争走向初步统一,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政治、文化和民族基础。
清末出版的初等小学堂国文第十册第十五课,课文题目是“秦始皇”。课文内容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北逐匈奴,南取南越。土地日广,国势大振。然恃威虐民,焚诗书,坑儒生,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民皆怨之。及秦始皇崩,叛者四起,秦遂以亡。”课文以文白相间,简练语言记述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并北对匈奴、南越的战争后,秦的疆域空前辽阔,东达大海,西至临洮,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结束了我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集权国家,即秦朝。
秦朝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王朝。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同时还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对中原地区同南方、西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秦统一以后实行暴政,大兴土木,焚书坑儒,导致秦朝二世亡。课文上半部分配以插图勾画出秦嬴政以雄才大略之志统一中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分、国家不乱、民族不散、文明不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我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