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守信•知错就改----
古代名人自小从修身做起的故事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处事之道,立业之根
。做人一定要诚实守信,不能说谎,一诺千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在世难免会出现差错和不足,当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后,要勇于面对,不要害怕承担责任。以积极的态度去改正错误,制定具体的改正计划,并付诸行动,改过自新,仍然是一种进取向上的表现。历史上圣人守信,贤人诚信,圣贤及凡人改过自新的故事不胜枚举。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第五册,第八课、第九课,课文题目分别是“改过”“不要说谎”等文章。感受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小时候由说谎到永不说谎的故事,以及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改过自新的故事。
该教科书第九课课文题目是“不要说谎”。课文记述司馬光幼时吃胡桃,別人替他去皮。姐姐问道:“谁替你去的胡桃皮?”司马光说:“我自己去的。”父亲看到他说谎,教训他道:“小孩子为什么说谎?”司马光从此不说假话。司马光童年时期因说谎被父亲严厉教育,从此立下不说谎的做人原则。这一故事体现了传统家教中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课文配以插图,画图中的司马光因说谎被父亲训诫后,羞得无地自容,自此再也不说谎话。
该故事选自《邵氏闻见录》,原文为:(司马)光年五六岁,弄胡桃。女兄欲为脱其皮,不得。女兄去,一婢子以汤脱之。女兄复来,问脱胡桃皮者。光曰:“自脱也。”光父适见,诃之曰:“小子何得谩语?”光自是不敢谩语。该文细致记述司马光受教育事件经过。司马光五六岁时弄到一个青胡桃,姐姐尝试剥皮未果。姐姐离开后,女婢用热水帮他剥开。姐姐回来询问时,司马光谎称“自脱也”(自己剥的)。父亲恰好目睹此事,责备他“何得谩语”(怎么可以说谎),并严厉训诫。父亲的教育让司马光深刻认识到说谎的错误,从此“不敢谩语”(不敢说谎)。这一经历塑造了他光明磊落的品格,成为其一生的做人准则。
该课本第八课,课文题目是“改过”。记述王守仁青年时,喜说玩话(开玩笑)。曾有人劝他,他说话就很谨慎了。同学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说:“从前错了,现在既知道错,是应该改的。”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改过”思想核心在于强调改正错误的重要性。他认为,人无完人,犯错不可避免,但关键在于能否改正。他提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即不在于没有错误,而在于能否改正错误。这一观点体现了其“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王守仁认为改过是完善人格的必要步骤,立志为君子者,若学而不勤,志未笃;若改过不力,则难成大器。
王守仁的改过思想源于其龙场驿讲学经历,旨在纠正当时士人“旷废隳惰”的风气。这一思想对后世儒家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成为道德修养的重要准则
司马光由说谎到永不说谎和王守仁改过的故事,教育孩童要诚实守信。美好的品格往往是相伴相生的,以诚信为根,就会长出茂密的美德之树。后世大儒朱熹称颂司马光:“诚心自然,天下信之。”王守仁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以其能改过自新,不断精进,传道受业,教化万民,为后世所敬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