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专家郭天财在麦田查看小麦长势
那么古人又是如何种麦呢? 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历代老课本中有关麦和种麦的课文内容,解读古人是如何种植小麦和收获小麦,感受农耕文明的进化过程。
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课本第七册第十二课,课文题目是“麦”。课文内容为:“麦分大麦小麦二種,大麦芒長小麦芒短。秋末下種,夏初便成熟了。小麦磨成面粉,可做各種面食。大麥熟的很早,是救济春荒很好的粮食。麦秸可做燃料,披屋盖,喂牲畜,还可以造紙,做草帽辫。”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记述卖子的种类、种植收货时间、功用作各种面食,而且打麦成熟较早,在青黄不接之季可以救济春荒。麦子的秸秆用处非常广泛,麦子的全身都是宝。
那么,传统小麦是如何种植呢?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版的初等小学常识课本第五册第十六课,课文题目是“种小麦”。课文内容为:“选取粗大的小麦种子,用冷水或温水浸过。一面耕地、筑畦、加肥料,在畦上开小沟,把種子播在沟里,用土盖好。”课文语言简练易懂,而且使用一个页面以插图形式直观记述。画图中的民众一方面整地,一方面浸麦种下播,一幅充满喜悦的劳作画面。课文所记述这种种植方式为条播,其实还有耧播、撒播等。
清末出版初等小学堂国文课本第三册第六课,课文题目是“麦”。课文内容为:“麦有多種,大麦先熟,小麥后熟。熟时持鐮刀割之,晒于场中,既干,农夫农妇入场打麦。”课文下半部分配有插图,画图采用以实写意技法勾画出打麦、小麦穗的外部特征以及民众在收获小麦时忙碌身影。课文记述收获卖子过程,入场打麦还要扬场、晒麦、磨面等,方可吃到各种各样香甜可口的面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粒小麦种子自播下到收获,还要经过浇水、施肥、除草、治虫等等一系列精心养护,方可收获丰收喜悦和香甜的食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因此,珍爱粮食,从光盘行动开始,从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