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相聚•照亮前程----
车胤和萤火虫的故事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夏秋之季,每当夜幕降临,漫天飞舞的萤火虫让人宛如身处梦幻的童话世界。童年玩萤火虫可以说是每个人心中一个美好的回忆。儿童经典名篇《三字经》云:“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讲述晋朝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照明读书。孙康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读书,成就一番事业。萤火虫是自然界中一种小小的动物,区区小虫,微不足道。但由于其特殊的生理机制,夜里能发出荧光,如星光一闪一闪。
车胤将其装入囊中作为照明而苦读是难能可贵的一种孜孜不倦求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学之士。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及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有关科书等文献史料,解读古人对萤火虫的科普解释,以及刻苦励志的读书故事。
清末出版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四册第一课,课文题目是“萤”。课文内容为:夏夜,儿与母乘凉庭中。一虫飞来,忽明忽暗。儿问母曰:“是何虫也?”母曰:“是名为萤,尾端放光,捕置纸笼中,可以照物。车胤萤囊苦读,终成大业。”该课文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阅读习惯印制。课文语言以文白相间形式记述,言语简练,通俗易懂,课文断句以空格形式标注。课文右下配以插图。插图以传统写实手法勾画出母子在夏夜里一边乘凉,一边讲解空中飞过的萤火虫知识。画图中的母亲手持蒲扇,慈祥和蔼,坐在其身边的儿子手持团扇活泼欢喜,看到空中飞来的虫儿,其尾部一闪一闪放光明,非常好奇,禁不住询问母亲。其母亲耐心讲解此虫是萤火虫,其尾端能发光。如果将其捕获放置在纸笼中,其尾部发出的亮光可以照物。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课本第三册第五十课,课文题目是“萤火虫”。课文记述:萤火虫“东边照照,西边照照。夜间越黑,光亮越好。太陽出來,看不見了。一点光明,实在很小。飞到南窗,飞到北窗;一陣风來,吹过短墙。小扇扑住,裝在紗囊,读书无灯,正好借光。”该课文以歌谣形式记述在夏夜里,萤火虫带着微弱光亮,飞来飞去,给夏天的夜晚增添了无穷乐趣。如果使用小扇子扑住,装在用纱布做成发袋子里,可以微光相聚成灯光而读书,如同历史上车胤囊萤读书一样有趣。
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因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自此学识与日俱增。之后,人们便将他这种刻苦读书的精神用“囊萤夜读”来概括。后人编入《三字经》“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其中的“如囊萤”便是指的车胤。车胤敏捷有智慧,学识渊博。宁康初年,迁中书侍郎,累迁侍中,转骠骑长史、太常,进爵临湘侯,出拜吴兴太守,迁丹阳尹,入朝拜吏部尚书。为人公正,不畏强权,政声显著。其囊萤苦读故事被民间事多传颂。
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版的新主义国文读本第三册第五课,课文题目是“萤火虫”。课文内容为:“竹籬外,晚风甚大。萤火虫飞进小院,忽高忽低,忽明忽暗,伴我乘凉。”课文语言简练,通俗易懂。上半部分配有插图,画图描绘出夏夜,竹篱外边风很大,萤火虫,在晚风中轻盈飞舞,飞进作者的小院子里。作者看见其忽明忽暗,就像天上的小星星,陪伴人们乘凉,为夏天的夜晚增添一抹朦胧色彩。
上世纪中后期出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十六课老课文题目《萤火虫》。课文记述夏天的一个晚上,大家坐在院子里乘凉。爷爷摇着蒲扇。奶奶拍着弟弟,轻轻唱:“萤火虫,挂灯笼,飞到西来飞到东。晚上飞到家门口,宝宝回家它来送。”这是一篇科普文章,讲的是萤火虫发光的原理,不过,其中的科学知识是用对话的方式揭示的,课文中的第一人称“我”扮演了承上启下的发问者,奶奶扮演了不懂科学知识的对比者,爷爷则是高深莫测的科普者。其实,谈到萤火虫自然要讲囊萤苦读故事,以此激励青少年勤奋刻苦努力学习。
夏天的夜晚,萤火虫飞来飞去,一闪一闪,犹如满天繁星,给人们夏季纳凉增添优雅情趣,呈现出悠哉悠哉之神秘气息,激励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把夏季生活装扮的浪漫多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