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至小致病预防为上---古人对微生物的认知

(2025-07-02 20:21:07)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微生物

疾病预防

老课本

分类: 教育史料
        至小致病•预防为上---
        古人对微生物的认知
        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在内的一类生物统称,涵盖了有益和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体育等诸多领域,与人类关系密切。它们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等仪器才能看清其形态和结构。我国对微生物研究起步较晚,学者们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是从清末开始。那时的研究情况如何?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出版的格物教科书有关微生物课文内容,感受当时民众对其认知和如何预防微生物传播疾病。至小致病预防为上---古人对微生物的认知

        清末出版的高等小学格物教科书第八册第二课,课文题目是“微生物”。课文内容为:“微生物形体至小,种类尤多,其有毒者能致人于疾病,或酿成瘟疫。但非目力所能及,故人多忽之。空氣之中随处有微生物,而沟浍之水污秽之物尤微生物所发生者也。故吾人居住处,宜择空气清新之地,勿饮不洁之水,勿食不洁之物,此卫生之道也。”课文以文言文记述,语言较易理解。课文讲述自然界微生物种类很多,非常微小,人的肉眼很难看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几乎无处不在。无论是土壤、水、空气,还是动植物体内外,甚至在一些极端环境,如高温、高冷等都有微生物的存在。特别是污秽之地更多,可使人致病或瘟疫。因此,人们要选择干净、空气流通的好环境居住,而且饮食要讲卫生,不饮食不洁净食物和水。至小致病预防为上---古人对微生物的认知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卫生。该课本第三课就是“微生物豫防法”。课文内容为:“病之发于微生物者,常由痰涎散布,以传染於他人。故痰涎必以器受之,若无器则納之巾中。凡堂室道途间皆不可任意吐唾,若值瘟疫发生,饮食卧起尤不可与病人密接,所用器物宜以沸水或用消毒藥水涤之,此豫防微生物之法也。” 课文仍然以文言文记述能传播疾病的微生物,如痰涎散布、接触病人使用的物品等等。因此,生活中不能随地吐痰,有痰要吐痰盂中,或用纸巾包住。公共场所还要放置痰盂。若遇到疫情发生,病人的物品要及时消毒,消毒可使用沸水或药水,以此避免互相感染。课文中‌使用“豫防”一词,其与预防在语义上没有本质区别,均为"事先防备"之义,但豫防属于古文用法,现代汉语中已被“预防”取代‌。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教科书中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八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等。还有一类微生物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
        现代研究表明,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工业生产、农业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既能参与物质循环、能量转换等生态过程,也能用于生产食品、药品、生物燃料等,同时一些微生物还与人类和动植物的疾病密切相关。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仍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以取得更大的防御措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