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条规严密·违者罚科----古人科举考试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2025-06-08 19:02:09)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科举考试

规章制度

违者罚科

分类: 科举文献
       条规严密·违者罚科----
古人科举考试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采取的人才选拔主要形式 ,它为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提供就科举入仕的机会。科举首创隋朝,唐朝继承并完善至清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考试通常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制度经过多年的演变发展已成为一种条规严密,程序复杂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对考生的答卷,书写都有许多具体的格式限制,对于违规规重者入刑,轻者罚科。条规严密·违者罚科----古人科举考试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历代科举考试时,书院以及先生们都会将考试规则告知学子。为了便于举子参加科考,科举时代编印了各种“考试须知”,让学子们了解科场考试规则的各种规则,避免考误而失去前程。文献记载,从宋代编印的《贡举条式》到清代的《三场程式》,都是考生须知的代表性文献。除此之外,民间有志之士还编印有许许多多的科举规章制度。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清代有关科举考试制度规则,以及童试、乡试、殿试试卷的具体内容加以解读。条规严密·违者罚科----古人科举考试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清代参加乡试的考生基本上是人手一本《三场程式》,其中有关考试书写墨点、避讳等的一些规定相当严苛,违者必定罚科。该罚科规则规定:“涂点者及不避廟讳、御名、先师孔子讳者,均罚停三科。这三科包括:举人停会试、贡士停殿试:抬头涂抹者,脱写题目、改行跳写者,均罚停二科:恭遇单抬双抬字样,并未抬写,又双抬误作单抬者,诗内平仄失拈者,均罚停一科。”这个罚科制度共列出三种被罚事项,罚停一至三科不等。被罚科者,则是该科已经中式,但又不能直接进行下一级的考试,需待一至三科之后才能接着应考。条规严密·违者罚科----古人科举考试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文献记载,“罚科”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代及宋元时期称为“殿举”,“殿罚”。明清时期的“罚科”,指科举考试时,对于违规、舞弊或文理纰缪者暂时废止其考试资格的一种处分。乡试中式之举人罚停会试,会试中式之贡士罚停殿试,根据所犯轻重以定罚停考之科数。元明清时期,罚停一至三科不等。罚科制度,一方面严肃了考纪,维护了科考公平,也提高了应试者的文化水平。同时,也强化了应试者的思想主旨。条规严密·违者罚科----古人科举考试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嘉庆九年(1804年),戴亨衢作序,聂铣敏所著《寄岳云斋试帖》云:“夫试帖之道,始盛于唐。然唐人当日所作试帖,称全璧者殊不多觏。我朝人文蔚起,诗学昌明,乡会试俱尚八韵。学使按临,博采风雅,士生其时,莫不和其声,以鸣国家之盛。如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代浪穹县文生施占鳌应课考试试卷题目是:“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全文653字,按照清代关于科举应试八股文字数规定,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其作符合规定要求。试卷中有阅卷先生的批点和断句标号。封一批词为:“文明净,无疵;诗可。”简明扼要的点评了该试卷所作八股文及赋得体诗的优秀之处。该考生最后所作的“五言八韵”诗题目是“赋得冷露无声湿桂花”,有“蓬瀛”二字,蓬瀛,蓬莱和瀛洲。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亦泛指仙境。因此,此二字双抬顶格书写,以表达对仙人敬仰之情。此诗作批阅先生批词诗意“诗可”二字,形容诗作令人舒服,适合欣赏,符合要求。条规严密·违者罚科----古人科举考试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古代科举为试律者,先辨体。题有题意,诗以发之。不但如应试诸诗,惟求华美,则襞积之病可免矣。次贵审题,批窽导会,务中理解,则涂饰之病可免矣。次命意,次布格,次琢句,而终之以炼气炼神。气不炼,则雕锼工丽,仅为土偶之衣冠;神不炼,则意言并尽,兴象不远,虽不失尺寸,犹凡笔也。大抵始于有法,而终于以无法为法;始于用巧,而终于以不巧为巧。此当寝食古人,培养其根柢,陶熔其意境,而后得其神明变化自在流行之妙,不但求之试律间也。 这里论述了辨体、审题、命意、布格、琢句、炼气炼神的写作步骤,从有法到无法、从用巧到不巧的技巧观以及培养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囊括了试帖诗写作的基本原理。条规严密·违者罚科----古人科举考试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避讳,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领域的制度。所谓避讳,简单地说就是在说话和著文时忌用“圣人(孔夫子)”等,皇帝及其先祖等的名字,诸如“为圣者讳”、“王者讳”等。最早只限于在位的皇帝,到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到本朝驾崩皇帝,乃至开国皇帝的先祖、外祖,甚至外戚的先祖之名都必须敬避。再次是“为尊者讳”等,科场除了避讳之外,还有许多忌讳,如墨点、涂点等,应举的考生和出题的考官稍有不慎,就会惹来麻烦,甚至会招致祸患。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状元卷(影印复制),其所作文章文笔干净遒劲,书法庄重雄浑,采用“馆阁体”,文章沉稳挺拔锦绣,无一墨点和涂点,抬头谨遵规制。如该策论结尾之处双抬“宸严”二字,形容帝王的威严,亦喻指君王。因此,赵秉忠的试卷无一瑕疵,基本达到尽善尽美的科举样卷,流传至今。条规严密·违者罚科----古人科举考试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科考制度的各种作文规则相当于如今各级考试作文中的要求。如,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违者记作零分等。同时对作文文体以及字数皆有规定,试卷的信息栏必须密封等。科举考试称为“糊名”弥封。罚科制度的周密规定,对应试者的违规和作弊行为起到了惩戒作用。同时,对主考官和同考官也会相应地得到惩处。如清制,举子罚停三科者,每名同考官降一级调用,主考官罚俸一年等处分。因此, 不论任何时期,参加何种考试,都必须遵守考试规则规程,否则将受到应有的处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