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气定•节调和平----
古人歌诗的基本要求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堪称国粹。《尚书•虞书•舜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就论述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怀抱,歌是用来舒缓咏唱的语言,五声是根据所唱而制定的,六律要与五声相和谐。歌诗在配有乐谱下,可以歌唱,它不仅具有诗歌的艺术特点,还加入了音乐的元素,使诗歌能够通过歌唱的方式传达情感。古人非常重视歌诗,以歌诗启智、抒情,通过歌唱表演,把音乐和诗歌结合来传达情感和思考。
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出版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三册第十一课,课文题目是“歌诗”一文,解读古人对歌诗的要求。该课文内容为:“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清朗其聲音,均審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蕩而囂,毋餒而懾,久則精神宣畅,心氣和平矣。”课文以文言文记述歌诗注意事项,语言精炼,较易理解。歌诗的姿势很重要。身体要站直,力量均匀分布在两腿上,声音好像能下到胸腔里去,
歌唱中的呼吸,是动力的源泉,能吸得深、吸得快。换气的时候可别慢悠悠的,要口鼻同时吸气,利用横膈膜的力量,快速完成换气。即文中所说
“整容定气”。歌诗时要打开喉咙,嘴要和喉咙一起张开,声音会更亮,即课文所说“清朗其声音”。同时,歌诗时要节拍音调和谐,不能急躁,不能喧扰动荡,不要胆怯害怕,养成这样好习惯,则歌诗时气定神闲,精神爽悦。
国学大师章炳麟在《国故论衡•辨诗》:“汉世所谓歌诗者,有声音曲折,可以弦歌,如《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周謡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是也。故《三侯》、《天马》诸篇,太史公
悉称诗。盖《乐府》外无称歌诗者。”诗歌和歌诗在本质上有一定的区别。诗歌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通常是通过语言的韵律、节奏和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考。它可以是长篇叙事诗,也可以是短小的抒情诗,但主要侧重于书面表达。而歌诗则是指可以歌唱的诗歌,它不仅具有诗歌的艺术特点,还加入了音乐的元素,使诗歌能够通过歌唱的方式传达情感。
在表现形式上,诗歌主要依赖于文字和语言来表达,通过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来感受其艺术魅力。而歌诗则需要将诗歌与音乐相结合,通过歌唱者的演唱和乐器的伴奏来呈现。歌诗的表演形式更为丰富多样,能够给观众带来更为直观和生动的感受。
从创作和欣赏的角度来看,诗歌的创作和欣赏主要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文字的阅读和理解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而歌诗的创作则需要同时考虑诗歌的文学性和音乐的旋律性,欣赏歌诗则需要同时欣赏其文学和音乐的价值。诗歌更侧重于书面表达,而歌诗则更注重歌唱表演,通过音乐和诗歌的结合来传达情感和思考。近来,歌诗逐渐在校园兴起,继续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