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尊农重耕溯因寻果----农史专家万国鼎和所著田制史

(2025-04-15 19:57:40)
标签:

皇粮国税博物馆

文献南阳

田制史

万国鼎

农业专家

分类: 皇粮国税
          尊农重耕•溯因寻果----
   农史专家万国鼎和所著田制史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文明大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方面经验与成果,有效促进了农业的丰产丰收和农业的稳步发展。这些成功的经验和技术成果是靠一代又一代学人收集整理并加以研究总结而世代流传。万国鼎就是一名杰出代表。万国鼎终生致力于农史资料汇集和整理,农业古籍和农业历史的研究。他主持汇集和整理、分类辑成的中国农史资料共613册,4千余万字,并创办我国最早的农史刊物《农业遗产研究集刊》、《农史研究集刊》,在国内外农史和科技史学界颇具影响。尊农重耕溯因寻果----农史专家万国鼎和所著田制史

        现从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1933年出版的万国鼎所著《中国田制史》一书,解读万国鼎先生终生痴迷农业,关注三农发展,前半生勤于地政调查、研究与教学,淡泊名利。后半生致力研究学术,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又重新投身农史研究,辛勤耕耘,最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我国农业历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尊农重耕溯因寻果----农史专家万国鼎和所著田制史

        万国鼎(1897年—1963年),字孟周,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小新桥乡。先生就读于金陵大学,不仅认真钻研现代农业科学,也注重文史课程,学习成绩优良,在校期间就发表文章数篇。曾任金陵大学农林学会会长、《金陵光》编辑、大学生代表等。1920年,万国鼎先生留校担任助教,协助钱天鹤教授进行蚕桑教学研究推广工作。1922年6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担任编辑,负责编辑和校订有关农业的图书。1924年1月,回到金陵大学任农业图书研究部致力于古农书的收集、整理、研究,同时对中国农业历史研究作了一系列的开创性工作,如在金陵大学开设“中国农业史”课程,着手编写中国农业史专著等。尊农重耕溯因寻果----农史专家万国鼎和所著田制史

        《中国田制史》是一部为尽快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倡议书。作者万国鼎先生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家,搜集散落在民间的田制资料,历时数十年,终于在完成了这部巨著《中国田制史》。书中从上古写到元代,历数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田亩制度与田赋制度,着重介绍了北魏孝文帝开创的“均田制”,突显了“均田制”的好处。农民有了份额相同的田地后,辛勤耕作、埋头生产,丰产丰收,农民的基本生活自然有了保障,国库充盈,社会稳定。尊农重耕溯因寻果----农史专家万国鼎和所著田制史

        万国鼎先生在《中國田制史》自序中写道,土地问题影响于国計民生至鉅。年來農村凋敝,盜匪橫行,各方益感其重要,亟亟謀有以解决之。然其关系复杂,不容轻易实验。失之亳厘,則差以千里,而遗毒且及数世,故改革之先。必須明瞭現狀,察其所以然,證以前人经验,然后慎思远虑,妥爲规划,庶几弊少而利多。易詞言之,學理之研究,現實之調查,歷史之探討,均爲不可或缺之准备。今國內於此数者,方在經始,歷史猶無善本。吾儕生中國,亟待解决者田地問題。先民经验尤不可忽,而欲明現狀之造因,亦必追溯已往,用是不惴譾陋有此書之作。尊农重耕溯因寻果----农史专家万国鼎和所著田制史

      往者市鎭未盛,所重惟農田。古人名土地制度曰“田制”,故本書袭称“中國田制史”。然不以此爲限,田賦與田制關係密切而言,賦必兼及差徭雜稅,盖同爲農民負担,左右土地之分配與利用。不可忽也。且制度之兴废,事態之變幻,豈偶然哉!其來必有所自其,失必有所因,而其效果影響,復有深淺久暫之異。言史者不可不窮源竟委,溯因尋果。否則,雜錄故實,人云亦云。史鈔而已,不足言史也。土地與當時學風、政治、社會、经济及農工技術,均有关系。。。。。。尊农重耕溯因寻果----农史专家万国鼎和所著田制史

        中國田制史共分上下两册,涵盖了自春秋战国至明朝的田制演变,为后世学者研究中国田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第一章为“上古田制之推測及土地私有制之成立”,包括古書傳說之不可信;井田之傅說;傳說之不可信等内容。万国鼎在做学问的同时,时时刻刻关注着我国农民及其命运。尊农重耕溯因寻果----农史专家万国鼎和所著田制史

        新中国成立后,万国鼎担任河南农学院教授,后调回南京农学院担任教授,负责我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工作。万国鼎在任研究室主任期间,积极组织、推动并亲自参加对古农书的整理和校释工作。尊农重耕溯因寻果----农史专家万国鼎和所著田制史

        全室先后辑释、校释、校刊、校注了10多种古农书,有《汜胜之书辑释》、《齐民要术校释》等,为我国古农书的整理作出了新的贡献,也为我国农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